李纲会心一笑,颇为赞许地看了一眼王泽,在他看来无论王泽如何加强武将兵权,但还是把武将限制在文官管束之下,只是隐蔽的更深一些罢了。
戍火胡尘到两京篇
第一章
大宋六位宰执大臣议定,请朱影圣裁后,形成朝廷应对金军南下的方略,对边务做了一系列调整。
范致虚仍为陕西宣抚使,曲端升任宣抚司都统制,李彦仙为副都统制,陕西各路兵马开始集结,延安府以东河西诸军方面由宣抚副使唐重节制,形成陕西北守南攻的态势。宗泽去汴京留守,除沿河四路宣抚使,节制京西北路,京东东、西路及京畿路四路军务,汴京留守司意外的由李纲提议由延康殿学士,中大夫许翰权留守事,张所以直龙图阁权试京畿路经略安抚司公事兼都总管。
在赴金国使团的组成方面,由孙傅题名,众位宰执无一反对的任用王伦迁朝奉郎、假刑部尚书充通问使,阁门宣赞舍人朱弁为副使,以问两宫起居为名出使金国,令众人不解的是,王泽力荐素不相识刚刚丁忧三年起复的刘豫出知杭州军州事。
宋军在西面的部署是以陕西宣抚司节制的熙河路、秦凤路、泾原路、环庆路、鄜延路、永兴军路里格经略制置司,各调集禁军、校阅厢军,签发乡军组成以京兆、延安两府为据点的集群,南部集中禁军五万万、校阅厢军两万、乡军五万在潼关以西列开阵势,准备随时东进京西,攻击金军西路军侧翼。延安为据点集中禁军二万,永兴军路、鄜延路、并府州路乡军、校阅厢军六万万,在沿河河西一线布防,禁军分为南北两部随时支援沿河各州。
范致虚、唐重分别坐镇京兆、延安,曲端坐镇潼关,指挥十万大军待机而动,李彦仙主持沿河备边戍守。
东面沿河一线,分为许翰、张所主持的京畿防御,韩世忠、高平主持的京东防务,刘光世主持淮河防线,帐下猛将王德率本部万人移镇亳州,随时支援京东与京畿三路,长江防线由三衙驻泊行在禁军守卫,上官云与邵青的水军沿江巡视,有虎翼水军两万,沿淮水军由张荣率领,但仅有三千余人。
朝廷对金防御上由王泽与李纲二人全权负责,宋军数十万大军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应付金军的大规模南下,而劝诫金国放弃南下的努力还在继续。
就在宋、金大战一触即发之际,大宋在此期间进行了武举,选举一百六十九名士子为武进士,朝廷众位大臣认为即便是大战在即,也不应当影响国家取士这等大事,武举方得举行。
封元、邱云、李纯、张阶、王孝仁五人中除李纯外四人中举,在殿试上封元如愿以偿地得到了武进士及第第一,张阶为武进士及第第三,邱云、王孝仁得赐武进士出身第一、第七。李纯却在殿试中被认为韬略过于激奋,不合将略制度,武艺不精为由,连个同进士也没有捞到。
武举期间,王泽趁机提出在行在创办一所水军大学堂,培养下级水军军将,水军将吏可不须参加科举,经四年的学堂学习合格后,即可授予低等武官官职,理由是水军远行,对军将素质要求极高,以目前水军将帅能力而言,远远不能满足日后需要。日后,水军各船指挥必须由水军大学堂出身的军将方可担任,由于正逢国家多事之秋,武备显的尤为重要,水军做为行朝的最后防线必须得到重视,将帅素质乃重中之重。
孙傅、李纲等人亦感触颇深,更兼众人精力主要集中在北面,在朱影的暗中支持下,水军大学堂很快得到了批准,具体事宜由王泽负责主持,暂时不对外公布。连带着徽圣御笔亲书‘江右离孤’四个瘦金体大字的皇宋小学校在钱塘正式高调成立,王泽原先收留的孤儿与难行收留的孩童全部入校,而且不断有阵亡将吏遗孤,与各地选送的资质甚佳的孤儿入校。
朝廷宣布今科武进士不许留在三衙或是殿前司,全部派遣入沿河诸军中任职,封元虽然是皇帝的班直侍卫,不必改隶别军,但仍须北上权领留守司前军第二将正将。邱云、王孝仁二人由于是文进士从军,由文阶右迁,故而授予保义郎加閤门祗候,进仁勇副尉散阶入禁军当差。
张阶乃武进士及第第三、亦因有文进士出身资历,恩赐双转武阶,授忠翊郎加閤门祗候,进仁勇校尉,但由于王泽暗中操作,他成为唯一一位没有被派往北面的进士。
“太后已然应允,不过,职方司职事变革乃机密事宜,不能由全部执政共知,还望李大人向各位大人说明。”都堂内,只有王泽与李纲二人,王泽轻声知会李纲。
李纲面色释然道:“此亦是军国重事,某自然明白其中道理。”
王泽道:“李大人,下官拟将分散的用间诸般事宜,划分为三类,以能统一调度,增加效能。而今,正值战乱,可先行在兵部成立用间官属,其他可稍稍推后。兵部职方司原为掌天下图籍,以周知方域之广袤,及郡邑、镇砦道里之远近。今可增添对金、西李、大理、南海诸国的军情、民情、经济、地形诸方刺探,重点放在对金人的用间。”
李纲略加思索道:“以王大人之意,间分三类,何谓之?”
“兵部职方司掌对外用间,刑部设都巡检司掌反间,以为都堂执政之耳目,枢密院河东、河北、二房可由逐步合一,专事对外刺探军情,以供将帅行军所用。增设机速司,总管诸方边地间情与兵部职方司,刑部都巡检司呈送公文,加以归总,以供天子与执政所用。”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