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墨涵面色尴尬地俯身拾起塘报,又给轻轻地放在公案上,在坐的王庶、张所、王渊、王彦并汴京留守张邦昌、副留守李邴亦是面色难堪,毕竟王泽的身份不同,口中出言已经非常犀利。张邦昌伸手要过塘报,李墨涵连忙拿起恭敬地递了过去,他是先朝的宰相,身为汴京留守,地位超然,自然不必他人。
“原来德涵是为曲端与王宣二人不和之事,难怪、难怪!”张邦昌淡淡一笑,把塘报递给王庶。
待到王渊看后,他却不悦地道:“这如何使得,数十万大军整装待发,战机稍纵即逝,枢参副参军使怎可与西帅不合,这也太过分了!”
李墨涵饶有意味地看了看王渊,他当然听出其中袒护曲端的味道,这也难怪,同为方面大将,当然能找……
到共同之处,试问换了王渊,他能否接受枢参资历浅薄的军将,在他身旁指手画脚。
张所看后却摇首叹道:“此事非同小可,将帅不和,乃三军出征之大忌,此事定要得当处置,否则决不可轻易出兵,只是不知云涧城还能支撑多久!”
王彦淡淡笑道:“这个王宣,倒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不过就是过于任性,难怪与西帅不合。”
王泽看了众人一眼,说了半天,除了听出点弦外之音,其他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建议,不禁有些急躁地道:“西李二十万大军集中横山,李乾顺亦是病入膏肓,此正是朝廷用兵大好时机,不想曲端与王宣竟然如此不顾大局,诚如张大人所言,战局稍纵即逝,时不我待,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他的确是焦躁万分,这一仗虽然有转嫁国内矛盾的意图,但毕竟是灭国之战,每一个细节都必须小心谨慎。他就是把宝压在夏军二十万在云涧城被拖住,而且李乾顺已经重病缠身,如无意外将不久于人世,夏国在内部矛盾与外部压力之下,必然有机可乘,或许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然军中大帅竟然与枢参不合,二人闹到官司达到自己这里来的程度,简直成了笑话,令他不得不暗骂唐格是只老狐狸。到了这个时候,他才后悔在战前没有换了西侍军都指挥使,李彦仙、刘惟辅二人甚至吴玠都是上佳的方面大帅人选,他们中任何一人主持西侍军大局,虽能力无法与曲端相比,但绝对不会与朝廷枢参大将发生如此激烈的冲突。或者是不实行大军在外作战、枢参的高等参军们分布各部贯彻朝廷作战意图,用后世联合参谋部的体制,明显不能适用于当代,自己在军事改革方面,有的地方跨的步子是有些大了。
如今还能再说什么,临阵换将已经不可能了,再后悔也来不及了,王泽在这瞬间闪过千万般念头,但还是没有中意的办法。如果袒护王宣,或许可以解决一时矛盾,但曲端心胸狭隘,他日必将生出事端,事关军国大略,他不敢冒这麽大的风险。而若迁就曲端,无疑助长了他的气焰,不仅使朝廷权威在陕西受到影响,而且必然会使自己为重振宋军军威的新军制受到挑战,而新军制的核心之一就是参军制度。
第三章
王庶斜瞥王泽一眼,淡淡地道:“枢密都参军司乃秉承朝廷宰执相公廷议之衙门,所遣行军参军前往前方诸军规策方略,亦是为约束禁军将帅,不使其率意胡为。此不同于监军使者,亦不同于军法虞侯,参军虽品级不高,却秉承朝廷大略,地位超然,方面大将亦不能制约。”
王泽心中一动,虽此言这话有言外余韵,但总体上还是符合他心思,于是报以宽慰一笑。但此言却使得王渊、王彦两位大将眉头微蹙,神情间稍不乐意。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基于宣抚司与侍军司之间的矛盾,虽北侍军司与沿河思路宣抚司的矛盾不如西侍军司与陕西六路宣抚司之间尖锐,但文物权柄之争,却不是那么容易调和的,王庶与王渊之间亦是存在一些矛盾,不过二人想必陕西文武温和许多,度量也非陕西唐重和曲端相比,所以沿河的文武之间矛盾比较隐秘而已。
王庶借题发挥,在王泽面前委婉地用朝廷权威来提醒,无论是何种状况下,文官必须在武将之上,因为文官代表着朝廷,武官不过是鹰犬而已。因此,不要说是王渊,就是连一项温和宽厚的王彦,亦是心生不悦,暗骂王庶得寸进尺。
张所在文武之间表现的较为公允,平日里也极力维持这种平衡,眼看事情棘手不禁眉头紧蹙,不无忧虑地道:“枢密行军参军地位固然超然,然方面大将担当重任,前方战况岂能如朝廷推演所料,行军参军干预战事,大将不能制止,岂不自乱节制,使各大军无所适从?唐相公以西北宣慰处置使总制征伐,事关数十万大军行程,岂能不闻不问,反要推到沿河诏谕司,孰知王相公只是节制沿边事务,协调两大宣抚司对女真防御,而不是在于对西征大军的处置。”
王泽面色微赫,从接到塘报的时候,他就没有意识到自己无法在场面上节制陕西西面战事,朝廷已经明确限定他与唐格之间的权利,而他二人之间都没有当一回事。既然这场战争是他发动的,潜意识中往往不自然地要干预不利战事的行为,他与唐格都明白,他干预征伐西李战事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枢密都参军司的参军们,还有就是远在行在的执政会议,张所毫无顾忌地揭开这一层,岂能不令他感到尴尬。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