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他的有些做法,我很是不解……”范长风支吾道。
“不解你直接询问就是了,你是范氏商号的大掌柜呀!”李陶有些奇怪。
“阿陶,你说过,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怕要是问了董少卿会认为我对他不信任就不好了。”
听了范长风的话,李陶突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现在的范氏商号虽然已经具备了后世商业公司集团的雏形,但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尚未建立,若是长期以往,将来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李陶沉吟片刻“九郎,有哪些做法你不解。”
“董少卿让我们所有的客栈都免费接待参加科考的举人,仅仅十数日,我们就亏损了七万贯!”
李陶心中一动,他并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听着。
董少卿长安又开设了绸缎庄、珠宝店,在渭水河畔建立了粮食周转和货物储存栈,这些都无可厚非。可他最近又开始大量的收购粮食。”
“粮食?”
“是的,董少卿这次敞开收购,很多仓库均有存货。”
“想必董少卿发现了什么商机!”李陶也想不明白董少卿为何会收购粮食。
范长风忧虑道:“这几年,长安周边一直风调雨顺,均是粮多库满,若是把粮食到别的地方,那么运费、人力等各项费用加在一起,得不偿失啊。我实在搞不明白,这个董少卿到底想干什么?”(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三章 长安首富
“难道他是想通过收购粮食把粮价抬高吗,可这对有他何益处?”
“阿陶,你的意思是董少卿想把长安附近多余粮食全部收购,而后会派人四处散步消息说粮食涨价,从而他手里的粮食就可以待价而沽?难道你不知道,可是长安与各州的道路四通八达,即使他把长安所有的粮食全部收完,其他各州的粮食也会源源不断的运到这里。”
“我看不像,董少卿肯定不会这么蠢!”说到这里,李陶笑道:“九郎,我们也别乱猜了,找董少卿一问不就知道了?你若不方便问,我来问他便是了!”
……
夜晚,月光如洒,永和楼的一个雅间内,两人身影正在交杯换盏。
“董掌柜,最近生意还顺利吗?”李陶笑吟吟地问道。
“多谢蓝田王,生意一要都在按计划进行,只是……”
“只是在大唐各地设立分号的设想还要再往后拖拖!”
“难道遇到什么困难了?”李陶皱眉问道。
“主要是长安城内还有一个绊脚石,若连长安都清理不干净,后方不稳如何向其他各州渗透?”
“绊脚石?”李陶不解地问道。
“蓝田王可听过王胡风此人?”
“只听说此人是长安首富,具体的就不知道了!”
“我对此人倒是知这颇深,蓝田王可有兴趣听听?”
“那是自然!”
王胡风是扶风人,十三岁开始经商。白手起家,不到三十岁便成为一方巨富。
十三岁那年,舅父自安州带回十几车当地特产的丝鞋。分送给孩子们。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去挑选合脚的鞋子,惟独王胡风挑了一车别人剩下的大号鞋,推到集市上卖掉,换得五百文钱。这是他经商的第一笔收入。
五月初,长安城榆树果实成熟,满城飞落。风物的自然更迭,在王胡风的眼中。却看出了无限商机。伯父家的宗祠在西市之南,内有一大片空地,正好借地生财。王胡风扫得十余斗榆钱。拿出卖鞋所得的五百文钱,打造了两把铁铲,开始了他的掘金之路。他拜访伯父,希望能借住在伯父的宗祠里温习功课。自然获得允准。王胡风每天用那两把铁铲开垦空地。播种榆钱,辛勤灌溉。这个十几岁的少年,有着成人难及的毅力和勤劳,竟真的培育出千万株榆树苗。
头一年,他砍了十几捆榆条,以十多文的价格卖给人做柴烧,第二年就卖了二百多捆,盈利翻了几番。有了收入之后。王胡风沉住气,耐心地种植榆树。
五年之后。当年的小树苗都已长大成材,光是盖房屋用的椽材就有千余根,可以造车用的木料更是不计其数。这一年,他刚刚二十岁。
有了资金之后,王胡风采购了原材料和设备,雇人制作法烛。这是一种用来引火的高效燃料,火力是普通柴薪的一倍。工人按日计酬,简单分工,流水作业,做成了一万多条法烛。盛夏时长安多雨,连日大雨令得柴薪价格暴涨且严重缺货。法烛顿时成了抢手货,全部销售一空,王胡风赚得盆满钵溢。
王胡风又将触角伸到了倒卖茶叶、丝绸生意上,在到长安、洛阳等地,购置大量田产,雇人耕种,开设起了米粮行,从事粮食交易。如此多年下来,他逐渐累积起惊人的财富,生意遍布北方各地,黄河上下游、江淮各省都有他经营的丝绸行、米粮庄、茶庄,洛阳等地都有他的房产。在朝廷举行的募捐会上,王胡风一次就拿出了三十万贯钱,可谓财大气粗,富甲天下。
王胡风出手又豪爽,善于与人结交,有很多朋友。他深知若要生意做得红火长久,必须得到朝廷实权人物的关照。于是,先后打通了韦皇后、安乐公主与太平公主的门路,主动为长安城东西市富商大贾的子弟求得一官半职,韦皇后、安乐公主与太平公主所授的斜封官,有一大半是由王胡风牵线促成的,王胡风的好处费自然少不了,同时也拉近了与其他富豪的距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权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