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装甲师乘势渡过了美军防御的多德尔河,猛冲到战略要点辛格林,随即争夺要点辛格林的战斗打响了。“杰克虎”的第37坦克营1个连(装备14辆坦克)不顾道路泥泞,用坦克搭载步兵从南部向该镇发起了攻击。
第111团第1营的数辆坦克占领地势险要的韦尔斯乔弗农场山脊反斜面阵地,在1100米的距离上一猛烈火力击毁四辆美军坦克,将其击毁。接着,该营在炮兵支援下,以1个装甲连实施冲击,迫使盟军放弃了该镇。
“杰克虎”因数次作战失利及与上司作战意见相左而被巴顿将军罢免,第4装甲师也于次日北调,参加巴斯托尼解围战。第11装甲师虽然少了一个强劲的对手,但其压力并没有减轻。
10月中旬,在德军强大火力攻击下,盟军被迫退至退守萨尔河一线地区。盟军防线虽然坚固完善,但由于盟军四面被包围,弹药和燃油已经十分的匮乏,巴顿的指挥虽然卓越,但是无法改变盟军被歼灭的命运,巴顿回天法术了。(未完待续…)
第520章 千机大轰炸(上)
德军第11装甲师,在历时近1个月的作战中,纵横驰骋,多次挫败盟军攻势,战果显著,成为英勇善战的消防队。其主要经验:一是行动迅速,该师1月余机动1500千米,日平均50千米,行动迅速,致使盟军晕头转向,不知所措。
二是战术灵活。无论是退却还是反击,该师都能抓住战机,灵活运用阻击、伏击、袭击等多种战术手段,充分利用地形,隐蔽突然的打击对方,多次取得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
三是勇敢顽强。该师在战略全局被动的条件下,不畏强敌、不怕疲劳、从容应战,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战胜了对手。
……
艾森豪威尔到此时已经明白,巴顿所率领的五十五万盟军已经突围无望了,只能作为弃子牺牲掉,只要他们能在包围圈内在坚持七天,啊哈是为有信心突破德军布置的马其诺防线和齐格菲防线,这简直是关系到整个盟军生死存亡的大事。
艾森豪威尔给了巴顿一道“坚持到最后一兵一卒”的命令。巴顿这个狂热的战争贩子为了军人的荣誉,直接表示愿意接受这个命令。
艾森豪威尔和绰号“轰炸机”的阿瑟?哈里斯空军上将,制定了一个大的空袭计划,以此来打击德国的战争潜力,同时又可以分散德军布置在马其诺防线的兵力。
哈里斯是个狂热的“轰炸机制胜论”者,主张对德国城市进行战略轰炸。消减德国的战争潜力,并打击其民心士气,争取早日结束战争,他现在还沉浸在盟军必胜的美梦里。
在哈里斯之前,盟军空军已经对德国进行了一年多的夜间轰炸,因为夜幕能降低轰炸机被德军防空火力命中的几率。但是英军的这些轰炸行动规模都不大,经常是数十架左右,多时也不过200架。在德军严密的防空网面前,这种小规模轰炸效果很不理想,自身损失相当严重。哈里斯决定采取大规模轰炸。而且主要采用燃烧弹。让德国城市变成火海。
哈里斯雷厉风行,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论说干就干。派出191架轰炸机空袭卢卑克旧城,虽然被德国击落八十多架轰炸机,但也引发卢卑克旧城32小时的大火:次日。哈里斯又派出468架轰炸机空袭罗斯托克。损失飞机一百六十多架。也使罗斯托克旧城区60%以上的建筑物燃起大火。眼瞅效果不错,哈里斯决定干票更大的,并美其名曰“千机计划”。即一次动用1000架轰炸机轰炸一座德国城市。
这一战术完全是拼消耗,拼国力的无奈战术,当这恰恰是德国所不能承受的,只要盟军敢和德国拼下去,德国就算前期有无比辉煌的胜利,也会最终流尽最后一滴血。就算李默是穿越人士也是没有办法的。
德国的唯一出路就是尽快歼灭登陆的盟军,尽量俘虏他们的官兵,然后用俘虏来逼迫盟军和谈,哪怕是只要一两年的虚假和平,德国也可以腾出手来,和苏联单打独斗,这才是德国唯一的机会和生机。
1941年10月初,艾森豪威尔问哈里斯,问他是否能拿出1000架轰炸机。哈里斯做出了肯定的答复。当时盟军空军轰炸机司令部共辖437个中型和重型轰炸机中队,装备10000架轰炸机,但是在李默上一次的全面空袭之中,损失非常大,但是盟军还剩余了两千多架,加上英国的库存,盟军的轰炸机很快就恢复到了三千多架,一次性触动一千多架轰炸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如果空袭行动为48小时,则能够使用的后备轰炸机有1000架。此外,盟军海军岸防司令部还可提供2100架“惠特利”、“哈德逊”和“汉普敦”轰炸机。这样一来轰炸机达到17100架。护航战斗机大约两千五百架,空袭总飞机数量达到了四千两百多架,这差不多是盟军剩余飞机的百分之六十。
为确保“千机计划”能够实施,哈里斯口沬横飞地游说艾森豪威尔,最终获得强力支持。李默不想和盟军打空军消耗战,可盟军却不会给他这样的机会。
但一次动用这么多轰炸机进行空袭在历史上还从未有过,面临许多棘手的问题。一是空袭必须越过德国“华盖床”系统,即主要由“维尔茨堡”防空雷达组成的探测、引导系统,以及bf110g-4a夜间战斗机和大量flak高炮组成的“康胡贝”防线。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