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资本控制政治,还是政治控制资本,这还真的是个问题。王斌忍不住钦佩起陈克的先见之明了。他在此时也理解到自己的一些想法,王斌是真心希望在和外国资本打交道的时候,能够作为主导局面的强势一方。而不是想现在一样左右为难。
王斌的烦恼是幸福的烦恼。构架贸易框架协议的两大政治实体之一,北洋中央政府要面对的就不是这些热情洋溢,态度积极的商业合作者。上门寻求北洋中央政府合作的也不是一家两家,这些合作者们寻求的都是向北洋贷款的。
当然,因为有定额贸易协议撑腰,这次来放贷的远没有以前的条件那么苛刻。不过即便如此,袁世凯也被气坏了。如果不牵扯扩军的话,北洋的财政问题终于缓过口气。而且在陈克的建议下,东北的大豆被袁世凯试着推销给外国商人,立刻引发了轰动,订单纷沓而来。加上人民党在北京天津等地建设的蜂窝煤等民生企业的税收,袁世凯手里没什么余钱,也不至于要借钱度日。不过这世界就是如此,缺钱的时候求爷爷告奶奶想借,那时候难死了。不缺钱的时候,想借钱给你吃利息的人大把的存在。
对这群人袁世凯也不想搭理,他的烦恼在于明明看着很好的出口拉动经济的计划,北洋却无法发挥出这个计划的优势来。严复在最初提出计划的时候倒也一度让北洋内阁有些震动。到了具体执行方面,严复就展现出他在事务性工作方面的极大不足。“御下无能”四个字无疑是严复此时的写照。袁世凯能理解北洋内阁成员对严复的抵触,严复身为光杆司令,空顶着内阁总理的头衔,实际上他无法让任何一名阁僚服从他的命令。
对这样的现状,袁世凯心里面有一种快感。人民党主导局面的时间太久了,久到袁世凯都不愿意直视这段时间。哪怕是当下严复的失败实际上并不符合袁世凯的利益,袁世凯也乐于看到严复的窘态。
直到严复提出要出国访问,英国方面已经邀请严复访问英国。袁世凯才觉得自己袖手旁观的做法或许不太合适。即便如此,也没有下定决心否决这件事。严复毕竟是人民党的人,他因为出访而离开内阁之后,北洋内阁才会重新变成一个真正的北洋内阁。考虑了好一阵,袁世凯终于同意了严复的出访请求。1912年1月,内阁总理严复在天津乘上了出访的游轮。
送走了北洋内阁最大心病,以副总理行总理职位的徐世昌再次恢复了活力,“我认为应该大力推动对外贸易。”徐世昌拿出了自己的计划,内阁成员一面听,一面心中暗笑。整个计划完全是抄袭严复提出的计划,甚至连字都没怎么改。徐世昌根本不在乎阁僚的想法,他已经决定自己要在这件事情上展现出自己的实力来。
第一四十九章 划地和份额(四)
“徐总理,这不行。”工商民部大臣张謇是第一个起来发难的。
徐世昌既然想创立属于自己的政绩,就得有功绩。在徐世昌看来,把原本的京张铁路延伸到包头,就是一个重要的政绩。北洋手里有着中国一流的铁路工程队伍,总设计师詹天佑负责修建京张线大获成功之后,他始终玩命的游说北洋政府修建从张家口到包头的线路,甚至准备修建从包头到绥远的铁路线。
修铁路是好事,所谓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只是赚到万两黄金之前得先期投入万两黄金。徐世昌策划的这笔铁路资金来源让北洋内阁相当成员很不满意。袁世凯允许人民党在张家口建立羊毛收购企业,成效不错。自打铁路修成之后,张家口就是草原上的牧民们销售商品的目的地,穷苦的牧民不要钱,他们缺乏工业品。人民党依托了京汉线,把大量茶叶,布匹,运去了张家口,与牧民直接进行交易。各种贸易加起来,北洋一年就收了七十万两的税银。
徐世昌要把这笔钱投入到铁路建设中去,这可是动了不少人的奶酪。张謇负责工商民部,商税就是他的政绩。张謇是“空降干部”,严复只是被内阁厌恶,好歹严复出身还是北洋集团。张謇前清状元出身,名声虽然响亮,根基却是在江苏,在北洋内阁里头更是势单力孤。
北洋地盘里面其他税收早就被各势力控制,新开辟的税收完全靠人民党开办的生意,徐世昌不动别人的钱,直接要拿张謇好不容易笼到手中的利益,他自然不肯让步。
不过徐世昌可不是严复,北洋内阁能够逼严复出国,却动弹不得徐世昌。
“张公,詹天佑先生谈起张家口到包头的铁路,大概三年就可以完工。铁路一通,商贸就更加兴旺,何必只管眼前呢?”
张謇针锋相对,“当下中央财政很是艰难,修建铁路投入甚大。就算是拿了新开办的诸多企业的税收,只怕也不够。到时候商贸税收还没收上来,倒先把国库掏空了。那时候光守着铁路又有何用?不若发行铁路债券吧。”
徐世昌怎么肯让张謇挡住了自己的路,他立刻答道:“铁路债券从发行到卖出去,至少也得大半年。现在只要先紧紧,铁路就可以立刻开工。而且铁路一旦开工,先修好的路段上也能通行火车,这羊毛生意还能做的更大,税收也能上来的更多。有些时候可以从长计议,有些时候就必须得立刻干。”
争执持续了到中午,吃饭的时候徐世昌找到了袁世凯,“大总统,我觉得修建铁路之事不能再拖。”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