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时,学院的人员皆已睡下,唯有打更的在提着灯笼,提醒众人时辰。一道黑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闪身消失在漆黑的夜晚中,犹如一道风从打更的人身边略过。
“真是奇怪事,怎么会起风呢?”
“你们出来吧!”
“属下见过少主!”
深夜从学院出来的人便是赵构,他来到一处无人之地,此时早已有人在等候了。见到赵构前来,连忙恭迎,而此人便是王管家;接着,赵构又问道:“王管家,现在朝中形势如何?”
“一如往常,并无变化!”王管家躬身回道,“只是楚王曾经多次上门,想要询问少主在何处,怕是事务繁多,楚王身上背负的压力甚大。至于,太子等人有楚王制衡,无法卷土重来,上次事情已经让他元气大伤。”
赵构点点头:“这样才好,你且先回去!另外,让李施仁、李施恩兄弟传我的命令给予燕青等人,让他们务必布置好一切,以防万一。若是有任何情况,及时来报!”
王管家禀告结束后,赵构独自一人在此,拿起一根木棍,练习陈广传授的枪术,挥散自如,与白天招招失误,判若两人。
半个时辰,赵构才回到学院里。片刻后,天便已经亮了。
相比个人读书习字,与众人在一起学习更有效果。虽然学院的藏书没有宫中多,不过这里有很好的老师,宫中也有传授知识的老师。只是这些人是高官,缺少民间的知识。
学院的学生穿着院服,陆陆续续的走进书院,众人开始做早课,一起读书习字,学习常用报考的书籍,尤其是《论语》等更是重点之重。赵构不厌其烦的一遍遍的大声朗读,而他也入乡随俗,摇头晃脑,时间长了还是受不了,总觉得头要被甩掉似的。
“今日学习的乃是《礼经》——王制篇!”先生翻开书本,抑扬顿挫地读道:“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视子男,天子之元士视附庸。”
众人跟随先生的声音,齐声诵读,片刻后先生又为大家详细的解释此中道理,引古论今,信手拈来,就连赵构都不得不佩服此时的先生当真是真才实学,任何典故或是意思都能详细的解释清楚。
虽然有真才实学,只是赵构听上去还是没有后世那样的自由而说,只是论及的都是传统文化,少了些许自由言论。只是眼下的情况容不得他有任何想法,只得乖乖的学着,听从其他对此的理解,耐着性子,就算是再不想听也不得不去融入才行。
先生详详细细地将整篇“王制”解读过后,抬起头看着众人认真虚心听取,欣慰的点点头,又瞥见赵构皱着眉头,疑惑不解的模样,微笑的说道:“赵卫国,你有何疑惑?”
赵构站起身来,恭恭敬敬的拱手作揖,直言不讳地说道:“先生,学生有一事不明?”
“哦!……”先生很高兴有人主动地道出问题,笑着说道:“有何疑惑,但说无妨!”
“回禀先生,学生想问:何为王?何为制?”赵构认真的说道,没有任何的嬉笑之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又与此篇有何区别?恳求先生为学生解惑!”
纵然赵构知道书本中所学的知识与现实有很大差距,还是有些不明白,要想知道文人的思想,唯有这样的方法才行,故而心中有疑惑,决不会隐藏,必定和盘道出,有时候因为他的问题实在是难以回答,惹恼先生,直接罚站,或是挨训的事情都有,不过这些都是值得。
第347章 解惑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话乃是出自前大唐皇帝李世民所言!”先生微笑的解释道,“前唐太宗皇帝乃是一代明君,开创大唐盛世,总结出这一句话,彰显出百姓的重要,民心者得天下。”
“民者,百姓也!天下兴亡,百姓之心所向,那便是繁荣昌盛;百姓之心所弃,必定衰亡,民怨四起,群雄争锋,此乃前隋被前唐取代的根本原因。任何政策不得脱离百姓,亦不能危及百姓。”
“百姓之幸,天下之兴;百姓之苦,天下之亡!偌大的江山社稷,人口数以百万计,没有可行的制度加以约束,怕是早已天下大乱。身为王,掌握的是王权之道,亦是平衡之道。”
“然而身为君王,一国之君,九五之尊!一人之力掌管天下,如何能行?唯有选贤举能分管天下,事事俱到根本不可能,总会有黑暗的地方。而王制,便是以君王为尊,以此类推,分级管理,此乃王道也。”
“以爵位来说,有公、侯、伯、男,士、共五等;又有六礼、七教伦常、八政!这些都是人世间最常见的制度,自古流传,代代不息。以爵位来说,要是天下官员没有分成三六九等级,一视同仁,天下真的大同了,又如何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呢?”
“人都需要积极向上,不思进取,便会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了此等功勋爵位,以及赏赐的封地等,这些与之匹配,才能体现出大臣们的功勋卓著,还有就是让礼仪更加严谨。”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