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楧深情地看了一眼迪丽娜扎,一脸温柔地说道:“邵安公主此行又是一千余里,一路上一定要当心啊,本王等你的好消息。”
迪丽娜扎自然知道他说的好消息其实指的是两件事,一件事结盟,另一件就是和亲,报之以甜甜一笑,道:“大王放心吧,我一定会把这件事办好。因为这不仅对哈密还是对我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事。”
朱楧很想上去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但考虑到这么多人看着只好忍住,从袖子里掏出一件东西悄悄地塞到迪丽娜扎的手里,然后依依不舍地说道:“珍重。”
迪丽娜扎只感觉那件东西既光滑又坚硬,但碍于这么多人在场也不好拿出来看,一样依依不舍地对朱楧说道:“告辞。”随即,带着一行使团踏上了回哈密的道路。
望着伊人远去的背影,朱楧无限感慨,事情会这么顺利吗?她会顺顺利利地嫁过来,同时给自己带来哈密这个战略要地吗?一向谨慎的朱楧心中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他一刻也不敢放松军备,因为他知道,回鹘的可汗黑的儿火者只要是个智商正常的人,肯定不会对这件事无动于衷,双方怕是免不了刀兵相见一场。
既然你要打,那就来吧,本王的战马已经跃跃欲试,刀剑已经磨得锋利异常,就等着饱饮敌人的鲜血了。
你要战,便来战!
北边墩台的建设朱楧全权交给了工部施行,朱楧并不赞成一味地防守,筑造一些边墙把自己锁起来,但他现在兵力不足,难以同时应付西边的回鹘和北边的瓦剌,只能先在北边筑造一些边墙和墩台等防御工事,依靠工事防守可以节约出很多兵力,以便集中力量对付西边的回鹘。
工曹判书按照朱楧提供的图纸在北部的山口险要之处建立墩台、城堡,在宽阔之地则修建边墙以便阻止瓦剌骑兵的冲锋。整个明军北部的防线像一个倒扣的勺子一样,拱卫着大明的北疆。按照朱楧的保甲制度,民户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则在保长、甲长的督促下练兵,因此整个肃国的百姓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军事基础技能,有一点全民皆兵的味道。
待北部的边墙墩台等修好以后,如果瓦剌与肃国相安无事,那墩台、城堡里的百姓则在附近种田,安居乐业;如果瓦剌敢引兵来犯,那受过一定军事训练的百姓就会拿起武器躲进墩台,与守军一起抗击瓦剌。每个墩台、城堡里都设有烽火台,一旦有警,则烽火不绝,敌人越多,烽火烧的就越旺,所以附近的友军单从烽火的燃烧程度就可以判断出大概来了多少瓦剌,可谓是一处受敌,处处支援,这样一来,肃国北部的边防就会大大加强,让瓦剌不敢轻视,朱楧也就可以专心对付西边的回鹘。
而练兵的问题,朱楧打算亲自来抓,军队是肃国的基石,军队的问题任何时候都是关系到肃国生死存亡的大事,因此朱楧不敢存丝毫马虎之心。
所谓的练兵其实说到底也就是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练士兵的个人武艺,在冷兵器时代,士兵的个人武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弄一群绣花枕头来当兵,就算是把常遇春从坟里刨出来也是打不赢仗的,对于这一点后世的名将戚继光应该是深有感触。士兵的武艺不过关,将领制定的战略再正确也没有用,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执行的能力。就算是到了现代社会,虽然有了数不清的高科技装备,但士兵的素质还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因为这些装备归根到底还是要靠人来使用。弄一群从来没有玩过枪的人去和美国的海豹突击队交手,肯定是找死无疑。
第二就是练阵法,军队毕竟是个整体,是杀人的机器,虽然个人英雄主义有时候能起到奇妙的效果,但毕竟还是将这个机器的潜力都发挥出来比较可怕。
阵法的训练无非是教给士兵金鼓旗帜的含义,全军将士必须闻鼓而进,就算前面是刀山火海也要一往无前,退缩者斩。同样,三军将士必须听到鸣金声后撤退,就算前方有金山银山也不能取丝毫,违令者斩。
第一百三十七章 扩军备战(五)
旗帜的作用就是帮助三军将士辨明方向,好让指挥官可以集中兵力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朱楧将肃国的旗帜分为了红、黄、绿、白、紫五色,分别代表前、后、中、左、右五个方向,这五色旗的含义,每一名将士都要牢记在心,平时多加训练,如果有记错的,铁定是要挨军棍的。
朱楧按照现代军队的训练标准来训练自己的肃军,每天日出之前起床,然后全副武装越野五公里,不及格地不允许吃早饭。上午训练刀枪棍棒这些近身格斗的技巧,下午练习射箭,每天还要举石锁、蹲马步来加强士兵的力量。
为了敦促士兵们勤加练习,朱楧规定凡是肃国的军队,每月逢五一小考,逢十一大考,考试的方式就是比赛,两人一组,先是对打,赢了的受赏,输了的挨罚;然后是射箭,如果两样都赢了,保证给你一个大红包,如果两样都输了,撅起屁股等着挨板子吧,保证打的你哭爹喊娘。
在这种近乎于残酷的训练条例的逼迫之下,肃国的士兵每天都在受折磨中度过,但他们没有怨恨朱楧,因为他们都知道,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他们怨恨的是天杀的回鹘,非要与我们肃国为敌,害的老子们受这么大的苦。每个人肚子里都憋了一团火,誓要把回鹘兵碎尸万段方肯罢休。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