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都之乱,在刚刚过去的岁末,可是好生吸引了一波天下人的眼球,各方势力都密切地关注着局势发展。刘协给袁绍造成的麻烦,令人惊讶,袁氏快速扑平他,也没有出人意料。
汉帝之死的消息,终究是捂不住的,各种事变前后的版本亦轰传天下。大汉又将迎来变局,这是有识之士,心里明了的。
刘渊得到的,自然是最接近事实的版本。
此时宣室殿中,多为汉臣,李儒、贾诩、蔡邕、崔烈、种邵、卫凯、法衍、郗虑等三省官员,皆在座。
蔡邕、崔烈几人,神情之间似五味杂陈,表情很复杂,尤其是种邵。刘渊无意地瞥了其一眼,心中冷哼一声,这种邵,降夏多年,还偶尔表露出对大汉的同情。以往刘渊是不在意的,可如今,心思开始慢慢变化了,面对这等心系“前朝”的人,他开始有清理的想法了。
“这刘协,多少岁?”看殿上诸臣反应,刘渊左右张望几眼问道。
“回陛下,怀帝生于灵帝光和四年,至陛下乾德四年,年十八!”刘渊的“宠臣”郗虑此时主动禀道。
刘协的后事,袁绍已经处理完毕,谥号怀。
“与朕三位皇子年岁倒是相仿!”刘渊再叹:“只可惜,生不逢时啊!”
见刘渊这对已故汉帝流露出的些许赞叹,诸臣都不作话,这实际上是有些无聊而作叹。
“刘协既死,大汉无主,诸位爱卿觉得,接下来袁绍会怎么办?”刘渊终于提到正题。
说到此事,观诸臣表情,看起来都有想法。
纳言李儒抚须道:“怀帝有诸幼子,或扶持其一为儿皇帝,继续摄政;或直接称帝,代汉!”
“文优觉得,袁绍会作何选择?”刘渊淡淡一笑。
“不论袁绍如何选择,经此一变,大汉之国祚必然消亡,被袁氏取代是迟早之事!以臣料,邺城那边,不久便有消息传来,陛下只需安等便可!”李儒应道。
“汉祚亡了!”刘渊表情平淡低语道:“从朕当年入长安始,就已经亡了!”
......
在长安上下,准备欢庆上元时,在新岁到来之际,邺都正在恭贺新帝登基。袁绍回邺,将都城上下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清洗,最后忠于大汉的力量,几乎全数被毁灭。
其后,袁绍否决诸赵臣篡汉称帝的建议,立怀帝刘协幼子刘冯为皇帝,晋位赵王,秉政天下。
在大多数人觉得河北风波将止,邺城局势将复归平稳之时,波澜再起。
一众臣子联名上奏,请袁绍登基称帝。与之前的不同者,此次为汉帝主动禅让。就那不满四岁的刘冯,也被教会亲请禅位赵王袁绍。
此次,袁绍的态度暧昧。一辞,再辞,三辞!
其后,袁绍难拂众意,很是“无奈”地接受禅让。
袁术,在皇宫中喂了数年的马,邺都之乱时逃了出去。袁绍归邺,赦免其罪。这这场禅让劝进风波中,他代表着袁氏宗族,出了大力。
汉建宁六年正月,在刘冯登基不足十日后,便“主动”禅让于赵王袁绍。
袁绍于邺宫大殿登基称帝,建大赵帝国,改元建武。
大汉正统,自此宣告灭亡。
邺宫大殿之上,一片庄严肃穆,百官着崭新朝服静立,袁绍身着他渴求多年的华丽帝袍,登顶御阶。
听着大殿内外,山呼陛下之声,袁绍心情极其振奋。
------------
第382章 诸国时代
邺宫内外,除了少数人心里默默滴血外,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新朝之立,满是新气象。从汉臣到赵臣身份的转变,袁绍的臣子们很是适应,加官进爵,摇身一变,没有丝毫不谐。
殿上饮宴,群臣相和,其乐融融。
觥筹相和间,袁尚瞥了眼回都的袁谭与袁熙两个兄弟。袁绍一登基,这等大事,出镇青、幽多年的二人回邺很快。袁尚心知,这是来争太子位了,就是那一向老实低调的袁熙,只怕也存着这心思。
袁绍称帝改元,诸子皆封王。袁谭为临淄王,袁熙为广阳王,袁尚为安平王。曾有流言出,袁绍本有意立袁尚为太子,只是为郭图、许攸、荀谌等人所劝阻,遂罢,改封安平。
不管流言真假,袁尚心底对许攸等人心有忌意。赵国之立,是以往袁氏宗族为基础,辅以中原、河北世家势力而成。而许攸、郭图、辛评等来自中原的士人先天的便联合在一起,纵使内有龃龉但在面对河北世家势力时,是一直对外的。
袁绍的统治基业为河北,对审配、逢纪等人而言,来自中原兖豫如许攸、郭图者,这些外来者,完全是来攫取他们的利益,分薄他们的权力的。
在袁绍臣下,中原、河北士族势力的对立,事实上早就有所体现,只是之前一直为袁绍所压制。但随着赵国建立后,这矛盾实则已经慢慢尖锐起来,随着赵帝国的建立,更显剧烈。最直接的体现,该是将来袁赵内部的储位之争。
审配等人支持袁尚,那郭图等人毫不犹豫地支持袁谭,尤其以郭图态度最为鲜明,“立嫡立长”这个旗号,在哪里都是有市场的。
心思百转,举爵示意二人,遥敬一杯。袁熙“受宠若惊”赶紧举杯相应,袁谭则摸了摸自己的小胡子,严肃着脸扫了袁尚一眼,一饮而尽。其后偏头与郭图、辛评交谈,时而瞄袁尚一下,似乎在向他示威。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