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佛是演练了千万遍一般,朱由崧还未说完,就被官员那异口同声的话语给断了。
“世子,万万不可,大明江山需要你,南京需要你的主持!”
与此同时,众官员之中更是走出一人,依旧保持着躬身之态,碎步上前,朗声说道:“世子,在这等国破家亡之际,群敌环伺之下,唯有世子你能够统领百官,抵御外敌,拯救天下黎民,为了天下苍生着想,还望世子切莫推迟......”
不久之后,距离龙江关不远的地方,李过依旧像昨天一般,远远地遥望着朱由崧的舟船,李来亨气喘吁吁的跑到近前,声音有一些模糊不清的说道:“义父,全都弄清楚了,朱由崧TNND,之所以迟迟不肯进南京城,就是在端着架子,一进三退,逼着那些官员求他进城登基!”
“而且,就在刚刚,已经有了结果,根据咱们的线报传回来的消息,朱由崧与百官达成了共识,明天就进城。不过,在明天进入南京城之前,还要骑马自三山门环城向东,拜谒孝陵和懿文太子陵,随后经朝阳门进东华门,谒奉先殿,再出西华门,以南京内守备府为行宫......”
李过的眉梢微微上扬,打断了李来亨的讲述,询问道:“还没有确定登基大典的日子吗?”
“没有~”
李来亨脱口回答的同时,摇了摇头,似乎明白了李过问话的意思,脸上难掩的失望,隐隐的有一些不耐烦起来。
------------
第四百二十五章 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南明的官场上充斥着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之时,陕西、河南与山西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都弥漫着一股改革的气息,新人新气象,虽然不能尽述这种场面,但也大致形容一下。
这是陕西的某个村落,原本死气沉沉、断壁残垣的地方,现在是焕然一新,原本的村民相继返回了这里,在村子里的中央之处,竖着一个类似于宣传栏的木板,上面张贴着一个公告,旁边还站着李家军的士兵,正在向周围的村民讲述着公告上的内容。
“乡亲们,闯王和李先生准备修水渠水井,以便解决干旱地区的用水和灌溉问题,凡是参加挖水渠的人家,不仅能够分得村里的土地,还会有工钱,包吃住。”
“而且,政策已经有所调整,在这大灾之年,闯王不再无偿的发给乡亲们粮食,必须出力,或是修附近的路,或是搭桥,又或是前去挖水渠,打水井。”
“总之一句话,除了鳏寡孤独的老人和无父无母的孤儿,若是不出力的话,都将得不到粮食的补助,就算是分得的良田,也不会给予登记在册,也就说,凡是平白无故的获得的田地,若是没有贡献的话,都将不受李家军的保护。”
刹那间,周围顿时炸开了锅,牵涉到生活急需的粮食,以及生活下去的田地,这些村民顿时坐不住了,着急地就像热锅上的蚂蚁,立即就有人哀嚎的喊道:“兵爷,如果没有粮食的话,我们一家人可怎么活啊?”
更有村民惨声说道:“我可以跟你们去修水渠,但我的家人怎么办啊?没有粮食,他们根本就活不了几天!”
看到村民们渐渐群情激愤起来,李家军的这名士兵宛若一个老手,并不着急,双手在空中按压的同时,更是喊道:“乡亲们,你们还不明白,我们不是立即断绝供粮,月末才发粮食,而是像往常一样,粮食即将吃完之际,月初就会发粮食。”
“这个政策的重点是,凡是家中有壮劳力的,要是不出劳力的话,下个月就不再分发粮食。而且,我刚才也讲了,不论是水渠,还是架桥铺路,都是有工钱的,虽然不多,但也能补贴一些家用。不过,工钱是月末才一结的。”
听到这样的解释,村民焦急而冲动的情绪明显缓和了许多,但还是有人高声喊道:“可是,再过一两个月,地里的庄稼就能收了,总不能让我们放任田里的庄稼不管吧?我那一家子,可就指着我这一个壮劳力种田耕地的,他们娘几个根本就无法尽快的收割庄稼。否则,就会影响下半年的粮食播种。”
“是啊~我们还有自己的地呢~!”
“是哦~再过一两个月,就是农忙的时节了,家里根本就离不了人!”
......
面对再次沸腾起来的村民,宣传兵依旧是从容不迫,并不着急,扯着嗓子喊道:“乡亲们,安静一下,请听我一言,你们放心,绝对不会耽误你的农事儿的!”
刹那间,村民们再次安静了,全都直直地盯着宣传兵,等着后面的解释。
“闯王与李先生、宋先生他们已经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凡是家里只有一个壮劳力的,就就近出劳力,为村里架桥铺路挖水渠。”
“家里有两到两个以上的壮劳力,就要跟着去清理河道,挖大的水渠,将湖泊的水引到干旱地区,待到农忙时节,工程就会暂停下来,让大家回来收庄稼,绝不会耽误乡亲们的农事儿的。”
这些村民们再也无法反驳什么了,他们是听出来了,无论是架桥铺路打水井,还是清理河道挖水渠,完全是在他们老百姓着想,最为关键的是,还有工钱可拿,又不耽误地里的活,他们还能说什么?
至于有偿分发粮食之事,他们更不好说什么了,难道要承认自己是懒人?让人家李家军养着自己?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