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金陵残照记之四逐鹿陕川康_陈少校【完结】(44)

  李振与钟定天、何沧浪商议后,又找陈定来商量,准备派人前往广元与“一野”联

  系。当晚九时,李、陈钟、何等人又再作最后的会商,因何沧浪发生犹疑,派人的事就

  搁了下来。

  十五日,李振率部移防成都,十八口,再开双流。其时,三十军军长鲁崇义亦正在

  考虑起义的事,故李振过广汉时。曾与他碰过头,但因局势尚待展开,鲁无表示。

  在北路,裴昌会的第七兵团部,也于十七日撤到绵阳。前两天,当裴的兵团部尚在

  剑阁时,已经准备起义。正当其时,胡宗南突然派五十七军军长冯龙,带着军直属部队,

  乘汽车开到剑阁。冯对裴说,胡宗南叫他来了解前方情况,要与兵团部住在一起。冯龙

  本是第十六军的师长,在北平和平解放时,与袁朴、陈鞠旅等人。随第四兵团司令官李

  文逃出来的(详情已在拙著“关内辽东一局棋”说过)。九月间,胡宗南要裴昌会把第

  五兵团交与李文,改率第七兵团,冯龙就接了李兵团的第五十七军军长。裴昌会见他这

  时候突然来到七兵团的驻地,且又言语支吾,知道是胡宗南派来监视他的,就对冯说,

  目前前方情况紧急,这些直属部队没有作战经验,一遇战斗,容易发生混乱。他自己在

  这里部署后即去绵阳,冯可到绵阳等他。冯一听情况紧急,不敢再留,马上乘原车拉队

  走了。

  当十六日裴昌会准备起义时,三十八军军长李振西曾表示愿遵命行动。但当天晚上

  前方发现枪声后,李振西忽来电话,说情形混乱,应当后撤一段距离再作论处,从此之

  后便消息音然。原来断了电话后,即率部沿陕公路西南侧窜逃,经中坝、安县窜踞山区

  茂县,妄图久延残喘。裴昌会因而未能按预定计划行事,就先撤粹潼,再撤绵阳。

  当裴昌会到达绵阳时,那里有冯龙的军直属部队、九十军的一个营。第十二师的一

  个团也刚到,胡宗南所派的三十六军一个团,则正向绵阳车运中。裴昌会就把这些部队

  交给冯龙,叫他在绵阳涪江西岸占领阵地。冯龙所负的使命本来是监视裴昌会。指挥这

  些部队,本非他之所愿,但又说不出口,只得勉强出城布防,离开他要监视的人。

  在这样的军情下,胡宗南于二十一日,在新津召集第五、第十八两兵团的军长以上

  人员,举行紧急会议,参加者有二十余人,人人愁眉苦脸,精神沮丧,或则相对苦笑,

  不作一言,或则埋头抽烟,偶发短叹,会场空气,常沉重。

  开始时,胡宗南先唱了一番“蒋腔”,他说:“我们已经到了生死存亡关头。共匪

  似乎很猖狂得意,其实没什么了不起,完全是我们不争气。我们与共匪是有不共戴天之

  仇的,有我无敌,有敌无我。我们要为党国争光。我们是三民主义的卫士,是校长的学

  生,是总统的部下,不要辜负领袖平日对我们的领导和期望。我们要激发天良,到了这

  个时候,我们每个人都要把‘死’字顶在头上,幸生不生,必死不死。我们要做一个顶

  天立地的男子汉。现在只有一条生路。就是打出去,打到西昌去。我们到西昌;就有办

  法。在那里,以云南、缅甸为靠背,进可攻,退可守,不然我们就死无葬身之地了,大

  家知道不知道?我们要同舟共济,共赴危难。我们还有几个兵团,打条出路是没有问题

  的。希望大家好自为之。关于兵力部署方面,由罗参谋长同大家谈谈。”

  于是,众人望着罗列。

  第十七回

  集会新津 罗列夸言谈作战

  胡军西走 叫人替死往东攻

  罗列说:“最近的敌情有很大的变化,过去的计划要修正。现在遵照总统和胡先生

  的指示,我们先向东打,在适当时机再向西攻。第五兵团在简阳以西攻击前进,十八兵

  团在简阳以东攻击前进。两个兵团应互相联系。各兵团部署限二十二日十八时以前准备

  好,二十四日拂晓前开始行动。”

  罗列所说的“过去的计划”,又是怎样的呢?

  原来当时胡宗南的所谓“成都保卫战”有三个腹案,其大要如下:

  对敌情的判断:

  敌第二野战军刘伯承所部虽号称数十万,年来补充,都是强拉各地的农民和部分老

  弱俘虏,且经我各友军之打击,受创颇重,自重庆得手后,继续北向成都,为势虽属猖

  撅,但实力已经不强。

  第一野战军贺龙所部约十余万,由西北南下,以威胁我之侧背,期收腹背夹击之效,

  为其主要之企图,然长途跋涉,已经疲乏不堪。

  对敌作战计划:

  第一案:以现有之兵力,采取以守为主,占领优势地形,发扬我军火力,于敌攻势

  受挫时,转守为攻,出击取胜。

  对于第一案,总部讨论结果;认为既是内线作战,又是被动,极易挫伤士气;且粮

  弹无来源,援兵又告断绝,不宜采取以守为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