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于光绪初元随侍读学士何如璋出使日本,使事之暇,搜求旧籍。凡彼都所藏古代先秦佚书,靡所不访,《日本访书志》之作盖成于是时。及遵义黎庶昌莼斋,代为出使大臣,尤重先生。黎氏搜刻古佚丛书,所收旧本二十六种,均足以裨益多闻。顾先生自言谓所收之书不尽如原意,因黎氏自负通识,好自主张也。日本诗人如森槐南,经学家竹添进一,书家中村不折等均与先生往复论学。中村善画兼喜作书,亦尝问执笔法于先生。故日人至今言彼中六朝书派,自先生倡之也。
先生知名甚早,少时刻苦独学,家贫授徒自给,中岁授霍山知县,亦未到官。书名重于海内,富商海贾或奉币请书,先生亦颇资之以自养。所见碑帖甚富。康有为著《广艺舟双》、《楫评书》、《论字士》多宗之先生,在上海见之即席为纠正十数条,见者服其精博。张文襄兴学两湖以先生为鄂中老宿,甚礼重之。端忠敏尤服其碑板之学,举所藏古今名人字画、碑帖尽委先生考正题跋。与长沙王益吾、阁学先谦为同年至好,论学之书往来不绝。先生卒后一日,阁学犹以书抵先生京寓,考论《水经注》凡数百言,盖不知先生已易箦也。卒时孙光随侍在侧,长君道存已前卒,次君只仲、三君秋浦闻讣后,均由湖北上海先后来京。先生家中食指众多,常忧贫乏,惟藏书甚富,分存于上海北京者尚有数十万卷。诸子亦颇能世其家学,总统恤令谓其学术湛深,著述甚富,硕德耆献,海内知名,总括平生庶几尽之。盖自先生逝后,不独湖北少一老辈,即东南耆旧亦凋零略尽矣。先生晚年,自号邻苏老人。
先生之病,实系中风。盖与前此督办浦口商埠事宜之沈秉同一病症。沈病终之前一夕,犹与友人宴谈甚欢,翌日,乃不起。杨则于夜间出室便溺,溺已入室,遽尔长逝,亦可异也。按前清光宣之际,大臣寿终,多以中风。当时都中某报有插画一幅,其图状已不可想像,第忆其所题字为“古大臣风”四字,以风字解,作中风之风,亦殊俊妙。今以沈杨两公观之,则此风犹被于民国也。
◎宋育仁轶事
宋育仁因主张复辟谬议,由江统领会同京兆尹,派人监护出京,直回四川本籍,兹有京师人士述宋育仁历史者,词颇右宋。然于老悖身世颇详,兹特录之,以质诸海内外之留心公是公非者。自复辟发生以来,外间知为劳乃宣刘廷琛所主张,劳有各种函件,新近发见,并有呈送国务卿请转呈大总统之事。刘则于数月前辞谢礼制馆时,曾洋洋洒洒,倡为复辟之先声。至近日则此两人者,皆不知其踪迹所在,时适有大名鼎鼎之宋育仁,以嫌疑之风说,被逮于步军统领衙门。以致全国人士,将此惊天动地之复辟案,移其眼光于宋氏,初则疑其与该案不无关系,继则知其因事论事,不过因劳而发,初无何等之关系也,然于宋之为人,尚不得而悉,兹经详细调查,分述如下:
幼年时代 宋育仁,四川富顺县人。少孤,育于伯叔,性沉静,强记诵,终日手不释卷。然于世俗人情及生产事业,殊不经意,以故人多以书笥目之。
科举时代 宋既通籍得翰林,文名鹊起,值清光绪帝大婚,西太后还政,宋作《三大礼赋》,皇典赡,比于《三都》、《两京》,见者叹为有清二百余年,得未曾有。其时潘翁诸名流,皆以王佐期之,清相李鸿章见之曰:“后生可畏。”因自指其座曰:“虚此待子矣。”然宋少年气盛,凡有誉之者,皆无谢词,以故人皆爱其才而又恶其傲也。
出洋时代 宋以国家办理外交,辄不得端倪。自请于李鸿章,愿为副使,得充英法义比大使驻英参赞。出都过津,李谓之曰:“子当得出使大臣,何苦屈就参赞耶?”既驻英,会中日甲午之役,中师大衄,清廷电驻英钦使购船于英,久不成,适宋与驻俄大使王之春遇于伦敦,宋商之王,立订英师船若干,而以英宿将琅威尔统之。嗣以和议成,购船不用,借兵议亦遂罢。而宋已与王及二三同志剪辫入船。至是乃叹曰:“清必亡矣。”乃径弃使职,归既至京师,时贤谋为强学会,浼宋为章程。强学会者,即后之大学堂所自发轫,而今所称戊戍清流所自出也。
商矿时代 宋既归国,以所著《采风记》及《时务论》,凡数万言上之清德宗,力言变法自强,德宗甚激赏之。然夺于廷议,以宋言为夸诞不用,旋有旨令宋赴四川办理商矿事宜。宋叹曰:“我策时数万言,折衷于西,可以救贫起弱,而以商矿委我,是远我也,岂知我适得所欲,正可借此振兴吾乡实业,开未有之利源也。”遂回蜀,以商本商办,而官为之提倡,号于实业界中。当是时海内言实业者,皆迂其言,然所经营实开风气之先。当宋之未回蜀也,适清廷有寇宫人者,名连材,曾上书西后,言及国事,并谏后勿徒事奢侈。太后初悦之,嗣为人所谗,遂交刑部,未鞫而杀之。宋偶赴同人招饮于司坊,闻耗大哭曰:“清亡无日矣,余不忍见铜驼卧荆棘中也。”遂决计回蜀,云在蜀时兼主蜀之尊经书院创为蜀学,会为各省学会之先声,并为蜀学报倡复古维新之说。海内多惊疑其言。方宋之出都回蜀也,于时京师有作者七人之叹。盖是时与宋同时弃官者,有某君等皆素号清流也。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