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玄机∶清王朝皇权角逐中的平步青云者_高冕【完结】(18)

  十五日辰时,郑军澎湖守军主帅、武平侯刘国轩获得这一情报。在此之前,他已令澎湖各岛守军沿岸构筑堡垒、布设火炮,岸外以炮船列阵,并调集重兵环泊于娘妈宫前口子及诸要口守备。申时(15—17时),清军水师抵达澎湖外围,兵船分别暂泊于猫屿、花屿等澳。这些小岛上的郑军守兵不战而退,在清军到达前已撤奔澎湖本岛。

  十六日,清军抵近澎湖本岛,施琅随即下达进攻命令。刘国轩率领部属二万多名、战船二百余艘,迎击猛扑而来的清军。论兵力,两军旗鼓相当、不相上下。杀声震天,枪炮齐鸣,惨烈的征台大决战,在澎湖打响。

  就在这紧要关口,飓风突发,怒涛山立。施琅所率水师前锋簸荡漂散,战斗阵形被狂风打乱,遭到敌舰四面围攻。见状,施琅亲率舰船冲击敌船,不幸右眼被枪铳击伤,啊也倒地,血流满面。危急时刻,大力士、先锋官蓝理率船冲入重围,接连击毁三艘敌船,其他敌船畏怯稍退。于是,主帅、先锋得以联手攻敌。战斗正酣,蓝理被敌一炮击伤,顿时腹破肠流,遭受重创。但蓝理一声不吭,咬牙挺立,稍加包扎即投入战斗。因此英勇壮举,蓝理后来荣获“破肚将军”美名。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千总游观光喊杀连天,率部乘风直扑而来,救回主帅、先锋。

  在主帅、先锋均遭重创的情况下,清军急忙撤退。刘国轩因军中缺粮,恐怕部属溃散,不敢追击。当日战役,郑军损兵二千余人,毁船约二十艘。

  第二天,施琅回师停泊于八罩岛。施琅对海事稔熟于心,明知舰队停泊之处属于危地,却没有良策,因为澎湖三十六岛凡能用于停泊兵船的军事要地,均被郑军占领。施琅对天叹道:“三军命悬,悉听之天。”当时,海流湍急,兵船难泊,海潮骤涨,忽与岛平,看上去又一场摧天飓风就要袭来,情形万分危急,但不知为何,老天蓄势造作了一阵子,竟突然平息。施琅庆幸非常,用手抚额说:“天佑我师也!”

  按照常例,六月时节,澎湖难有五日和风,常常骤起飓风,怒涛山高,变幻莫测。因此,这次清军攻台,施琅心中没有百分之百胜算。利用天赐良机,施琅下令整军五日,申严军令,审定功罪,赏惩官兵。

  郑军望见敌军泊于八罩岛,冷笑道:“此不足烦吾兵,潮至自碎耳。”

  二十一日晚,清军舰队起航。刘国轩正要整兵迎敌,望见一团黑云从天边突起,便说:“不用排兵,但排酒来作戏。”他断言,清军舰队将很快葬身鱼腹。原来,黑云是飓风骤起的前兆。酒筵摆开,忽然听得有殷殷之声,刘国轩非常惊愕地环顾众将说:“何声遽鸣遽息?”边问边饮酒自若。过了一会儿,殷殷之声又起,刘国轩道:“岂雷声耶?”语音未落,只听轰隆一声,雷声大作。原来,澎湖一带海面有一个规律,乌云起必飓风起,雷声作则风云立散。刘国轩大惊失色,跳将起来,将筵席一脚踢翻,仰天长叹:“此天也,非人也,罢!罢!速具舟楫。”随即,刘国轩将日常乘坐、树有主帅旗纛的大船,换给他人乘坐,自己乘坐一条小船作好败逃准备。

  二十二日,清军兵分四路出击:施琅亲率战船五十六艘,均分为八股,进攻郑军主阵娘妈宫;都督陈蟒、魏明等率战船五十艘为东线,自内直奔鸡笼屿、四角山为奇兵,夹击娘妈宫;总兵董义、康玉等率战船五十艘为西线,自西侧突入牛心湾,佯动登陆,作疑兵牵制西面之敌;其余八十艘战船作为后援。辰时(7—9时),清军发动总攻。

  郑军二百余艘炮船、鸟船,在刘国轩指挥下四处迎敌。其中二十余艘大炮船,各装备三四千斤红衣大炮一门,二十余门,铳一二百门不等,火力强大。两军对垒,一场恶战,炮火连天,矢石交攻,弹矢如雨,烟焰蔽天,咫尺莫辨。总兵林贤、朱天贵等清军将领率先冲入敌阵。朱天贵尤其勇猛,力敌三船,身负重伤,宁死不退,在追击敌船时炮穿其胁,立时阵亡。战至巳时(9—11时),南风大作,施琅立即令火器船乘风纵发,用火桶、火罐攻击敌舰。这场鏖战,直至申时(15—17时),以郑军大败而告终。郑军主帅刘国轩仅率大小船只三十一艘逃回台湾本岛,清军占领澎湖。这场海战,郑军主力被歼,官兵阵亡一万二千三百余人,投诚五千余人,澎湖外围三十六岛兵民全部投降,战船损失一百九十四艘。相比之下,清军损失要小得多,从十六日至二十二日,官兵亡三百二十九人,伤一千八百余人。

  修炼坚韧(7)

  高冕

  澎湖系台湾门户,刘国轩所率舰队乃郑军主力。攻占澎湖、消灭刘国轩舰队,等于给台湾郑氏政权敲下了最后一颗棺钉。

  七月十五日,正逢中秋佳节。这一天,澎湖大捷喜讯驰抵紫禁城。康熙帝遥望天际一轮圆月,喜不自禁,立即脱下所穿御衣,令人快马加鞭,驰赐施琅。随即,这位热血奔涌的青年皇帝,诗兴大发,挥毫泼墨,写下一首特赐施琅的五言律诗:“岛屿全军入,沧溟一战收;降帆来蜃市,露布彻龙楼。上将能宣力,奇功本伐谋;伏波名共美,南纪尽安流。”

  在康熙帝眼里,此时的施琅,是善伐谋、建奇功的一员上将。

  澎湖被攻克,台湾失去屏障,岛内人心涣散,郑克丧魂落魄、手足无措。在此形势下,施琅当年在京师时酝酿成熟的“因剿寓抚”之策,得以付诸实施。他提出“我军暂屯澎湖,扼其吭,拊其背,逼近巢穴,使其不战自溃”的作战方案,边整军备战,边对台湾郑氏集团展开和平攻势。但姚启圣提出与其截然相反的主张,建议迅速进击,“乘胜直捣台湾”。对此争议,康熙帝出来裁定,批准施琅之策,否决姚启圣之策。在施琅以战逼和策略面前,郑克不得不宣告无条件归顺大清。施琅遂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八月十三日抵台受降,向郑氏集团宣读皇帝赦诏。十八日,郑克及所属官员全部剃发归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