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_张秀平/王晓明【完结】(104)

  昕、邵晋涵、戴震诸名流往还甚密,讨论学术源流及异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

  进士,其后历主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讲席,纂修和州、永清、毫州等方志。晚年,

  得到湖广总督毕沅的器重,入其幕参与《续资治通鉴》纂修,又主修《湖北通志》。章

  氏著有《史籍考》、《文史通义》、《校雠通义》等。

  章学诚为什么撰写《文史通义》呢?由于他对刘知几、郑樵、曾巩等人的史学成就,

  不是全部肯定,而是吸收他们有益的东西。他说:“郑樵有史识而未有史学,曾巩具史

  学而不具史法,刘知几得史法而不得史意,此余《文史通义》所为作也。”(《志隅·

  自序》)在章氏看来,刘知几、郑樵、曾巩在史学上各有优点,但却不全面,所以他才

  写《文史通义》,吸前人之长,加以补充发挥。应当说,章氏的史学观点,正是发展了

  刘知几等人史学思想而形成的封建社会末期比较完整的史学体系。

  《文史通义》共8卷,包括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内篇5卷,外篇3卷。但是,由于该

  书版本很多,内容不尽一致。1921年,吴兴刘承干所刻《章氏遗书》本,《文史通义》

  内篇增1卷,又增《补遗》8篇。解放后,中华书局据刘刻本排印,又附增《补遗续》5

  篇。另外,旧本《文史通义》卷前刊有章学诚次子华绂写的序文一篇,刘刻本未载,解

  放后排印本补入。

  章氏撰写《文史通义》,大约始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至嘉庆六年(1801年)

  为止,历时20余年。由于版本不同,我们只好综合不同版本的内容,将其涉及史学理论

  的主要内容,简介于后。

  其一,“六经皆史”论。关于我国史学的源流,《文史通义》开卷便宣称“《六经》

  皆史也”。又说:“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易教上》)

  在《浙东学术》中,进一步阐述:“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

  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章氏提出“六

  经皆史”的命题,以为《六经》皆属先王的政典,记述了古代的典章制度,说明史之源

  起先于经,并且指明经术乃是三代之史而为后人所重视。虽然“六经皆史”不是章氏的

  创见,在他之前王守仁已提出“五经亦史”的见解,但是在乾嘉时期,针对“汉学”注

  重“舍今求古”的考据和“宋学”专尚“空谈性天”的两个极端,“六经皆史”提出学

  术必须“切合当时人事”,在客观上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个命题的提出,源自章氏史

  学“经世”的思想,不但将史学的产生上溯至《六经》之前,而且扩大了古史研究的范

  围,对先秦史学史和史料学的研究作出了贡献。对于“六经皆史”的论述,《文史通义》

  的《易教》、《书教》、《诗教》、《礼教》、《经解》、《史释》、《浙东学术》等

  诸篇,均有涉及。

  其二,有关历史编纂学问题。这是该书的主要内容之一,散见于《史德》、《说

  林》、《书教》、《答客问》、《原道》、《释通》、《古文十弊》诸篇中。章氏发展

  刘知几的史学理论,于“才、学、识”之外,提出“史德”问题。他说:“史所贵者义

  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史德》)具备“义、事、文”方可称为“史

  学”。“义”指历史观点,“事”指历史事实,“文”则是表达的文笔。在章氏看来,

  三者以“义”为主,而“事”与“文”不过是求“义”的根据和技巧而已。然后,“义”

  毕竟是史家主观的东西,那么,如何使主观的“义”与客观的“事”一致呢?章氏认为,

  “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这是说,史家治史要有尊重

  历史真实的基本态度,即“填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的态度。这里的“天

  人之际”,是指客观的史实与主观的史家而言,要求史家不以主观的偏见代替客观的史

  实。所以,章学诚所说“史德”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尽其天而不益以人”的治史态度。

  只要按照这个要求去做,就“足以称著书者之心术矣”。(《史德》)这是“欲为良史”

  的基本条件。

  在章氏看来,古来史书就其性质而言,基本可分为两大类,即所谓“撰述”和“记

  注”(《书教》),或称为“著述”与“比类”(《报黄大俞先生》),又称之为“著

  述”与“纂辑”(《博约中》)。虽然称谓不尽相同,而含义并无区别。前者指史家的

  “独断之学”,即史学著作;后者属文献资料汇编,即史料纂辑。章学诚可说是我国古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