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诸史外国列传秉笔之人,皆未尝身历其地。即赵汝适《诸蕃志》之类,亦多得于
市舶之口传。大渊此书,则皆亲历而手记之,究非空谈无征者比。”马欢著《瀛涯胜
览》,是受汪大渊的启发。他在自序中说:“余昔观《岛夷志》,载天时气候之别,地
理人物之异,慨然叹曰:普天下何若是之不同耶?!……余以通译番书,亦被使末,随
其所至,鲸波浩渺,不知其几千、万里。历涉诸邦,其天时、气候、地理、人物,目击
而身履之;然后知《岛夷志》所著者不诬。……
于是采摭各国人物之丑美,壤俗之异同,与夫土产之别,疆域之制,编次成帙。”
《瀛涯胜览》虽叙事更为详细,但涉及的只有20个国家,远不如《岛夷志略》之广。费
信受汪大渊的影响更深。在他的《星槎胜览》里,许多地点的记述是从《岛夷志略》中
抄袭来的。巩珍的《西洋番国志》,所收条目与《瀛涯胜览》相同,内容也大同小异,
实不过是根据马欢的记录加以润色,行文瞻雅罢了。
《岛夷志略》自明至今,一直为我国公、私藏书家所珍藏。
例如:明《文渊阁书目》、晁氏《宝文堂书目》、钱氏《述古堂书目》等均收有
《岛夷志》;《袁宇通志》、《大明一统志》、《东西洋考》、《古今图书集成》等,
都引用过《岛夷志》,清代的《四库全书本》中有《岛夷志略》,而《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则作《岛夷志略》,这说明明清官方都收藏有《岛夷志略》。
在明代,未闻有《岛夷志》刻本,当时藏书家所藏刻本当是汪大渊在南昌所刻的单
行本。钱氏《述古堂》还藏有“元人钞本”,《天一阁》则藏有明抄本。元、明抄本今
已亡失。
清代有刻本,也有抄本,民国初年所见的抄本为旧抄本和《四库全书》传抄本。彭
元瑞、李文田所藏的旧抄本与《四库全书》本有出入,说明在明、清有多种抄本存在。
彭氏《知圣道斋》藏本今在北京图书馆,丁氏《竹书堂》抄本今藏南京图书馆。在日本、
美、英、法也有藏本。
《岛夷志略》自元以来,为中外研究海上交通的学者所重视,校注的人很多。从现
存的来说,以沈曾植的注本为最早。
1912——1913年,上海神州国光社将该本刊于《古学汇刊》中,题名《岛夷志略广
证》,分上、下两卷。沈氏认为不妥,在他本人著作《海日楼书目》中改为《岛夷志略
笺》,孙德谦帮助校订。沈氏不懂外文,书中所考之地名往往游移不定,错误之处较多;
孙氏校订时,亦仅以沈氏笔误、字误为限,因而价值不大。今本则以北京大学苏继庼教
授的《岛夷志略校释》为最好,他以《四库全书》文津阁本作底本,同时以龙氏《知服
斋丛书》刊本、彭氏《知圣道斋》藏本、丁氏《竹书堂》藏本以及《寰宇通志》、《大
明一统志》等书中引用的《岛夷志》互为比勘,并以《诸蕃志》、《星槎胜览》等书为
旁证,因而纠缪补正较为完备。在注释方面,更是详征博引,参考图书达100多种,涉
及的语文、方言有10余种;他集中外诸家之说,然后进行分析研究,取长补短,考诸家
之所未考;
此外,在校释中,苏继庼教授还涉及到了中外交通史、华侨史、西域南海物产志和
民俗学等,为研究古代中外关系提供了不少参考资料,并有独创的见解。这些,都是中
外其他学者所不能比拟的。
《岛夷志略》在国外也有很大的影响。凡是研究元代东亚、南亚诸国及海上交通的
外国学者,都一定阅读《岛夷志略》。
在国外,研究和阅读《岛夷志略》的学者大有人在。早在19世纪中叶,西方学者就
注意到《岛夷志略》这本书,接着就进行翻译、征引和考证。其中最著名的学者首推卫
理亚瑟(Arthurwylic)。在他1867年所编的《汉籍丛录》里,列有《岛夷志略》。格
伦维尔(Croeneveldt)在1876年编辑的《南海群岛文献录》里,亦有此书名。布莱资
须纳德(E·V·BreCitschneider)在1888年《中世纪史地探究》中,将《岛夷志略》
中的“天堂”条译成英文。伯希和(P·pelliot)对《岛夷志略》的有关地名,也有颇
多的论述。
日本学者对《岛夷志略》的重视与研究远远超过海外其他诸国。藤田丰八以龙氏
《知服斋丛书》刊本为底本,参考其他藏本,对《岛夷志略》进行了全面的校订,同时
作出注释,题名为《岛夷志略校注》,于1914年在罗振玉主编的《雪堂丛刊》第二集中
刊登出版。1935年,又在北京《国学文库》中重版。这是当时最好的版本。作者博学多
才,所注可取者多。然而仍不完全,且多错误。现在,研究《岛夷志略》的日本学者仍
有不少。
美国学者对《岛夷志略》的研究较晚。柔克义(W·W·Rockhill)曾将《岛夷志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