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前99条中的60条地名译成英文,发表在1914—1915年《通报》上的《十四世纪时中国
与南洋群岛印度洋沿岸诸港往来贸易考》里。此后,随着贸易的发展,美国学者(包括
华裔汉学家)研究《岛夷志略》的日多。
86 《徐霞客游记》
“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用日记体裁撰
写的一部光辉著作,它生动、准确、详细地记录着祖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理景观。它
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效益,受到国内
外广大专家和读者的赞赏,称霞客为“千古奇人”,称《徐霞客游记》为“千古奇书”、
“古今一大奇著”。英国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其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评
价道:“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是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部20世纪的野外勘
察记录。”
徐霞客,名宏祖,字振之,明朝南直隶江阴县(今江苏江阴市)南晹岐村(今属马
镇乡)人。他生于万历十四年(1587年),卒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享年54岁。
霞客从小就有一个远大理想,立志游遍祖国的锦绣河山,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他22
岁就开始外出旅游,直到生命结束为止,在30多年中,他先后东渡普陀,北游幽燕,南
达闽粤,西北勇攀太华之巅,西南远涉云贵边陲。游历了相当于今天的江苏、浙江、安
徽、福建、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及
云南等16个省区及北京、天津、上海3市。可以说,几乎大半个中国的土地上都留下了
他的足迹,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地理考察事业。
徐霞客在考察大自然的过程中,不管困难多么大,条件如何恶劣,每天都坚持把旅
游的经历和考察的情况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详尽而生动地记录下来,据他自己说:
“余日必有记”,从未间断过。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因疾病缠身,双足不能行走,
才由云南木知府用轿送回家乡。
霞客回家后,即卧病在床,已无力整理自己的游记手稿。
临危前,不得不委托其外甥季梦良(字会明)来实现这一心愿。后经季氏、王忠纫
共同努力将游记手稿编辑成书。可惜的是,时值明末战乱之际,江阴县广大地区遭到清
军的蹂躏和屠杀,《游记》手稿大部分被焚于火,季氏整理本亦散失殆尽。幸世上尚有
数种抄本流传,但皆有残缺和讹误。后来由季会明、李寄(霞客的第四子)的多次搜集
整理,去伪存真,才使得这部《游记》免于湮灭的命运,世称之为李本,曾被后人误认
为是霞客的原稿本。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霞客的族孙徐镇又进一步对李本重新编订,与各种手
抄本对比校勘,考其缺失,订其异同,然后刻印出版,成为《徐霞客游记》的第一个木
刻本面世,这个本子一直流传至今。不过这个徐本仍然不够完备,尚缺考察太湖、泰山、
孔陵、南京、荆溪、勾曲、罗浮、京师、盘山、闽州、障州等地的游记和《滇游日记》
首册。
嘉庆十三年(1808年),藏书家叶廷甲(字保堂)又对徐本进行了校勘,并增辑补
编一卷,其中收集了不少霞客及其亲友的诗文、题赠、书牍,成为最通行的本子,共40
余万字。
此后陆续续印的各种版本(包括石印本、铅印本)达10余种之多,皆以叶本为底本。
民国初年,在著名地质地理学家丁文江先生的倡导和主持下,专门撰写了《徐霞客
先生年谱》,编绘了旅行地图,与《游记》合在一起,重新印行,起到了宣传推动作用。
近年来在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书库发现了季本的残存部分,名为《徐霞客西游记》,
共5册,虽然只有崇祯九年(1636年)九月十九日至十一年(1638年)三月十七日的游
记,但比通行本记载详细、具体、生动。
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为了恢复《游记》的本来面貌,约请褚绍唐、吴应寿两位
专家对《游记》进行整理、校点,以季会明抄本《徐霞客西游记》和徐镇本为底本,参
考多种抄本和印本,并由褚绍唐、刘思源二人编绘旅行路线图39幅,另印成册。卷首还
收有徐霞客的肖像、手迹和季会明、徐建极抄本书影及岩溶地貌等图片多幅,可以说这
是目前了解和研究徐霞客及其《游记》最完善的本子。
《徐霞客游记》自从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广大学者和读者的欢迎,并给予了
很高的评价,今天已掀起了研究徐学的高潮。大家一致认为《游记》至少具有以下科学
价值和社会效益。
第一,《徐霞客游记》(包括《徐霞客西游记》)是霞客30多年旅行考察的真实记
录和结晶,它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从山川源流、地形地貌的考察到奇峰、异洞、瀑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