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行派从“境无识有”的立场出发,对宇宙万有进行了考察,提 出了“三性”说。(一)“遍计所执性”。这是一种虚妄的实在,本来 万物都是虚假不真的,可有的人却周遍计度,认其为实。如将一条绳子 看成了蛇,是一种迷误。(二)“依他起性”。遍计所执的幻相,是由 “因缘”而起,所以称为“依他起”,也无真实自性,只是“识”的流 转。(三)“圆成实性”。这是一种绝对实在,不依缘而起,而是依赖 自身并在自身中存在,圆满真实。人的思维如果顺着“依他起”去思考, 便是“遍计所执”的虚妄,可是按照佛的指引,去除虚妄,即可实现“圆 成实性”,也就是达到了“真如佛性”。
为了描述一个完整的宇宙图式。瑜伽行派将小乘一切有部的五位七 十五法演变成五位百法。即心法 8 种,指精神现象;心所法 51 种,指心 的附属现象;色法 11 种,指物质现象;不相应法 24 种,指非精神、非 物质的现象;无为法 6 种,指不生不灭的超世间现象。由此构成了一幅 无比烦琐的世界图象,其艰深晦涩程度超过了佛教的其它任何流派。
(2)瑜伽行派的继续发展
瑜伽行学派创立后,由于其思想深邃,又广泛应用因明学的逻辑方 法周密论证,所以影响迅速超过中观派,成为佛教中的主流。据玄奘编 译的《成唯识论》记载,世亲以后有十家门徒名声显著,他们是:亲胜、 火辩、护法、德慧、胜友、胜子、智月、安慧、净月、难陀。藏文资料 记载有四家,他们是:安慧、陈那、德光、解脱军。这些人构成了早期 瑜伽行派的骨干,从不同方向上发展了瑜伽行派的思想。其中,尤以难 陀和陈那最为著名,难陀的学派坚持世亲旧说较多,所以被称为“唯识 古学”,陈那的学派比较注重创新和发挥,所以被称为“唯识新学”。
难陀的身世不祥,只是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中提到,他曾注释 过《三十唯识颂》和《瑜伽师地论》。难陀的“唯识古学”,对瑜伽学 派的重要发展在于,他对八识诸主体又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分成“见分” 和“相分”两种,认为是主体能力“见分”去取认识对象“相分”,而
“相分”说到底还是由“见分”创造的。如眼中所见的“色”,即是由 眼识自身创造的。这样就为“唯识无境”说提供了更进一步的证明。由 于难陀认为“相分”无另外的“行相”,并非实体,所以他的理论也叫 做“无相唯识说”。
陈那是南印度人,大约生活在公元 5 世纪末和公元 6 世纪上半叶。 他是世亲以后瑜伽行学派较有贡献的思想家,不仅发展了唯识说,而且 把因明学用于佛学理论,对印度古逻辑学也有很大提高。他认为识体的 “见分”具有派生“相分”,并以“行相”形式反映“相分”的能力, 所以“相分”也是一种实体。他的学说被称为“有相唯识说”。另外他 又提出:识体除见、相二分外,还有一种“自证分”,即直觉亲证作用 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结果,从而形成了“三分说”。陈那的理论被称为“唯 识新说”。
陈那的弟子护法也是南印度人,在那烂陀寺出家,据说二十岁就当 上了住持,可见其聪慧早成。护法在陈那“三分说”的基础上,又提出 了“四分说”,他认为见、相二分只属于心体的外层关系,心体深层还 有一种关系,即以“自证分”为对象的认识活动,称为“证自证分”, 用以亲证“自证分”的功能。这样“深化”对人类思维结构的认识,便 陷入了烦琐哲学而不可自拔,如此细分下去,还可以有“五分说”、“六 分说”,以至无穷,是一种“恶的循环”。佛教理论这样发展下去,便 越来越脱离群众,成为寺院中少数贵族僧侣的玩物。护法还以坚持“种 姓不变说”而著名。他认为作为人成佛根据的“种子”是稳定不变的, 无论小乘种姓还是大乘种姓,是生来注定的。这种思想显然是印度种姓 制度的产物,护法传给弟子戒贤,戒贤又传给了玄奘。不过这种理论在 中国却没有多大市场。
公元 7 世纪,戒日王执政,对于佛教给予了更大的关注,适逢玄奘 取经赴印,目睹了当时的盛况。以后,印度便陷入了连年的战乱之中。 公元 8 世纪波罗王朝建立,印度出现了局部的安定。佛教又获得了一段 难得的发展机遇。波罗王朝的统治者嫌那烂陀寺还不够宏伟,又在恒河 南岸小山上修建了超行寺。在超行寺中,已经是以密教为主了,但作为 密教的理论基础,大乘瑜伽行派和中观派理论继续存在,并有局部发展。 7 世纪以后瑜伽行派的代表人物是法称和月官,不过他们的主要理论贡献 都是在因明学的方面,因为唯识学当时已经烦琐得不能再烦琐了,再细 加一些区分,也不过是玩些概念游戏。
(3)中观派的流衍与变化
笈多王朝和波罗王朝是印度佛教的鼎盛时期,不仅有瑜伽行派的产 生,而且原有的大、小乘流派也有相应的发展。与无著大体同时的佛护, 与世亲大体同时的清辩,是中观派里较为有名的思想家。佛护作《中论 注》,目前有藏译本保存。他改变了龙树、提婆“只破不立”的传统, 提出了所谓“应战”的方式,即“就敌论随言出过”,根据对手的言论 推论发挥,致其荒谬,最终驳倒论敌。清辩的思想比佛护更为广阔,著 作也较多。他将因明学的方法引入中观体系,用以说明自己的观点。同 时他运用传统的“二谛”说驳斥瑜伽行派的“三自性”理论。他认为遍 计所执和依他起是一体的东西,都是染,只有圆成实才是净。他与瑜伽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