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教自称,佛教的“真言密语”是不能公开传播的,以前流行佛教 诸家,其观点只是佛祖为一般人所讲,属于初级层次,故称之为“显宗”。 而真正要成佛,则需要得到“法身佛”(三身佛之一,另二为“报身佛” 卢舍那佛,“现身佛”释伽牟尼佛)毗卢遮那佛所传“真言”。这些真 言佛是不会轻易传人的,只有受过“灌顶札”(密教的入教仪式)的人 才可传授。如果众生按照“三密加持”的方法修行,便可即身成佛。所 谓“三密加持”是:手结契印(特定的手势),口诵真言(咒语),心 观佛尊,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相通。密教很重视宗教 修习实践,对设祭坛,供养,诵咒,灌顶都有严格的规定,烦琐复杂, 并且非常神秘,吸引了不少群众。
公元 8 世纪以后,密教大量吸收了印度教中性力派的思想,主张性 力瑜伽。他们把密教的修行分成四个阶段,称为“密教四部”,即事部、 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无上瑜伽部是密教修习的最高阶段,只对 有上等根器的人传授。其实质是利用女人作“乐密双运”的男女双修, 以一裸体女人为本尊,教徒尊之为“明妃”、“佛母”,围绕她饮酒、 食肉、食鱼,期待性交,最后以男女杂乱性交为终结,称之为“圣轮”。
密教认为:人心本自清净,但为“染欲”所污,为达到“离欲”的目的, 必须采用“以染害欲”的方法,在男女交媾的过程中体悟“万法皆空” 的真理。
公元 11 世纪以后,密教在民间广为流行,教理、教规更为通俗、简 便,称之为“易行乘”,其行为也更加污秽不堪,渐为群众所不齿。
4.伊斯兰教的传入和佛教的灭亡
公元 8 世纪以后,伊斯兰教在波斯、阿富汗一带逐渐站稳了脚跟, 并开始蚕食印度。公元 712 年,大食国伊斯兰军队占领信德,1190 年, 阿富汗穆斯林的廓尔王朝侵入德里,在北印度建立了统治。1290 年,突 厥人的卡尔王朝又征服了南印度,此时印度大多数地区都被置于穆斯林 的控制之下。伊斯兰教教义中有排斥异端的倾向,特别反对偶像崇拜, 佛教、印度教都成为他们攻击的对象。波罗王朝也曾想利用佛教和印度 教作为工具,反抗伊斯兰教的入侵,但都归于失败。穆斯林运用刀枪和 异教税强迫群众加入伊斯兰教,所以教徒队伍扩大很快,成为印度的主 要宗教之一。公元 13 世纪初,伊斯兰军队将印度仅存的超行寺烧毁,标 志着印度佛教的灭亡。
十三、隋唐佛教的繁荣
隋唐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高僧、大德求法、译经、撰述、
传教活动十分活跃,教义哲理有重大的创造和飞跃,并且形成了中国化
的佛教流派。从世界范围讲,佛教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中国。隋唐佛教
繁荣局面的出现,首先是和统治者的倡导、扶植分不开的。一个宽松开
放的文化环境,对于儒、释、道三教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好处。其次,佛
教的传入和普及固然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乱有关,但真正高潮的
出现,还有赖于国家的安定和繁荣。过时贵族和平民才有可能给予僧侣
更多的布施,使他们有充裕的物质条件营造塔寺,刻印经籍,探讨玄理。
最后,唐代佛教的繁荣也是和佛教徒长期辛苦经营,创造积累分不开的。
总之各种因缘和合,孕育了隋唐两朝发达的佛教文明。
1.帝王的好恶与佛教的沉浮
中国封建社会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各种宗教都是君主治国的工具,
帝王个人的意志,可以决定一门宗教的荣辱兴衰。一般而言,隋唐两代
大多数帝王都推行三教并奖,三教并用的政策,但在执行过程中又有畸
轻畸重的情况,导致三教地位的此起彼伏。隋文帝杨坚诞生在寺院之中,
自幼由尼姑智仙抚育长大,因此对佛教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掌权以后,
立即着手复兴因北周武帝“灭佛”而残败的佛教。他广建寺塔,普度僧
尼,大办佛事,使佛教迅速恢复到南北朝的高潮水平。有资料表明,杨
坚一代共度僧 50 余万,建寺 3793 所,抄经 46 藏,造石像 106,580 尊,
佛教事业由此走向繁荣。
唐太宗李世民本人是正统的儒学信奉者,自称:“朕今所好者,惟
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①但他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从利用宗教的
角度出发,给予佛教很大的扶植。他在旧战场建寺七所,度僧 3000 人,
超度双方亡灵。玄奘西行求法归来,太宗组织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在长
安慈恩寺为玄奘建立了有 3000 人的译经场,使其得以高质量地新译、重
译了 75 部,1335 卷佛经。唯识宗在唐太宗的支持下,最为流行。不过,
由于唐朝是李氏王朝,出于神话其统治的需要考虑,太宗把道教置于佛
教之上。
武则天执政时期,把佛教崇拜推上了一个空前的高潮。她想当女皇
帝,但中国传统文化是重男轻女的,她只好把目光转向了佛教。据《旧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