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会下上首。得法后回家乡青原山静居寺阐化。下传药山惟严(公元 751
年—834 年)、天皇道悟(公元 746 年—807 年)等 21 人。唐末五代,
从惟严门分出洞山良价(公元 807—869 年)和曹山本寂(公元 840 年—
901 年)的曹洞宗。从道悟门下分出云门文偃(?—公元 949 年)的云门
① 《坛经》敦煌写本。
② 《坛经》敦煌写本。
① 《古尊宿语录》卷一。
宗和清凉文益(公元 885 年—958 年)的法眼宗。唐武宗灭佛,其他依靠
大量念经、拜佛维系的流派都衰落了,唯有禅门五宗迅速恢复起来,流
遍天下。到了宋代,禅与佛几乎成了同意语,这显然与禅宗的高度中国
化有关。
从达摩到弘忍,可以视为禅宗创立的准备阶段,六祖慧能发挥了达
摩面壁参禅的倾向,但又简化了“二入”、“四行”的复杂规定,提倡
单刀直指,直示心中佛性。他说:“本性是佛,离性更无别佛。”①既然
真如尽在心中,那么成佛就是一件极为简单的事情。“万法尽在自心,
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②禅宗反对西行求法,译经、读经,“菩提只向
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所说依此修行。西方就在眼前。”③他更反对出家
苦行,或者念佛往生,“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
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心中净土,顾东顾西;悟人在处一般,
所以佛言随住处恒安乐。”④甚至名为禅宗,连坐禅也反对,“生来坐不
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⑤慧能一扫烦琐的宗教修
养仪式,提倡顿悟成佛,“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
恼,后念离境即菩提。”⑥所以禅宗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
屠刀,立地成佛”的说法。同时禅宗又特别强调,觉悟是一个因人而异
的具体过程,没有统一的模式,也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如人饮水,冷
暖自知”。慧能以后的禅宗,创造了“四宾主”、“四照用”、“机锋”、
“棒喝”等一系列启发门徒觉悟的方法。禅师们往往不直接回答弟子的
问题,而是用一些意蕴不明,或答非所问的语言、动作、声音来启迪他
们的智慧。对于迷悟甚深者,甚至当头一棒,拳打脚踢,促其翻然醒悟。
这些思想和方法,都是印度佛教中所未见的。
通观慧能的宗教改革,他使佛教与孟子的“反身而诚,万物皆备于
我”,“尽心、知性、知天”,老子的“静观”、“玄览”等中国传统
的思维方式深层结合,更容易为中国士人接受。禅宗反对复杂的宗教修
习方式,缩短了成佛之路,在下层民众中也有很大的吸引力。中国化和
大众化正是禅宗取得成功的关键。
6.律宗、净土宗和密宗的传承
(1)道宣和南山律宗
律宗是中国佛教史上专门研习和传授戒律的宗派。它所依据的主要
经典是《四分律》,故又称为四分律宗。律是佛教徒的行为规范,戒律
严明,僧团组织才能行动整齐划一,在群众中产生较大影响。所以佛教
一向重视戒律,在典籍中它是经、律、论三藏之一,在教义上它是戒、
定、慧三学之首。律宗特别强调:“金科玉律,唯佛能制”,戒律出自
① 《坛经·机缘品》。
② 《坛经·机缘品》。
③ 《坛经·疑问品》。
④ 《坛经·疑问品》。
⑤ 《坛经·顿渐品》。
⑥ 《坛经·疑问品》。
佛陀之手,神圣不可侵犯。实际上释迦在世时,原始佛教只有“五戒”、
“十戒”等一些简单戒条,后世汗牛充栋的律藏多出于部派佛教时期。
在佛教诸派戒律中,影响最大的是昙无德部的《四分律》。因为早在曹
魏时期,印度僧人昙柯迦罗便译出《昙无德(法藏)摩羯》(即《四分
律》原本),并开始为中国僧人受戒,所以中国律宗以昙柯迦罗为初祖,
奉《四分律》为根本经典。不过律宗真正形成宗派则是在唐朝的道宣(公
元 596 年—667 年)时期。道宣著《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分律删补
随机羯摩疏》、《四分律拾毗尼义钞》,被后来的学者称为律宗三大部,
对四分律做了定于一尊的解释。由于他长期在终南山隐居传道,故其宗
派又称为南山宗。与道宣同时弘传四分律的还有相州日光寺的法励(公
元 569 年—635 年),开创了相部宗。法励的弟子怀素(公元 624 年—697
年)在西太原寺开创了东塔宗。唐代律宗三派并立,互有争论,繁荣一
时,但是不久相部、东塔两派沉寂无传,唯南山律宗独承法系,绵延不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