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曹魏时的西门豹祠旧址都是无法肯定的,还用之作为坐标来认定西高穴墓葬是曹操高陵,是不是很滑稽?
或许有“挺曹派”学者会认为,临漳县文物保管所征集到的西门豹勒石原出土地,就是在曹操墓发现的安阳市安丰乡境内,当时,是由在安丰乡打工的临漳时固村村民用拖拉机将石刻运回村的。就算此勒石真是在安丰乡境内出土的,但还是不能说后赵石虎所修西门豹祠是在原址。如果说是,考古发掘证明呢?没有,都是推测吧,谁也未见到。
第48节:◇ 来源不明:旁证不可作为直接证据
◇ 来源不明:旁证不可作为直接证据 认定西高穴墓葬是曹操墓的第五点理由是,“有附近出土文物的旁证”。
这一旁证,就是在曹操墓争议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的鲁潜墓志。此墓志的出土经过,在本书前面章节中已有叙述,不再赘言,这里重点讲述一下此墓志的可信程度。
鲁潜墓志最重要的信息在后面几句:“(鲁潜)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廿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
西高穴墓葬离鲁潜墓志出土地方不远。鲁潜死于后赵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距曹操去世时125年。有学者因此认为,鲁潜墓志所记载的资料应该是非常可靠的。
这一观点也仅仅是一家之言。125年的时间,期间经历了西晋、汉、前赵、后赵等多朝,邺城一带战火四起,除了西晋前几十年安稳点外,后来都是兵荒马乱。而更重要的是,曹操墓在曹魏存在的年间,已被毁去了地面建筑,没有标记。一百多年后的鲁潜时代人,是怎么知道那地方是曹操墓的?以刘心长先生的观点来说,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听说的”。这样的事在民间很多,大家都说那个地方是某某的墓,大家就都这样认为那个地方是某某的墓,刻写鲁潜墓碑文的师傅很可能就是这样知道的。
或许有人会说,后来唐太宗李世民还谒祭过高陵呢,而且“自为文祭魏太祖”。李世民的祭祀行为很可能是象征性的,并没有真正去谒陵,要知道,曹操墓没有墓碑,又无地面建筑,怎么谒?
再说回来,就算笔者以上所说的不成立,那么鲁潜墓在哪儿呢?鲁潜墓志可不是从鲁潜墓中正规考古发掘出来的,而是在地里挖出来的。鲁潜墓志在这个地方出土,本来就有人怀疑,认为此墓志很可能是假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当地村民徐玉超发现鲁潜墓志的经过是不真实的。
可能正是因为鲁潜墓志存在这样的不确定性,在最后认定西高穴墓葬主人是曹操时,领队潘伟斌先生向媒体陈述观点时,不像刘庆柱先生一开始那样,将之当成直接证据,而仅作“旁证”。
但是,鲁潜墓志的发现还是很有作用和意义。中国政法大学中文系教授黄震云在与笔者做客凤凰卫视时,表述了这样的观点:鲁潜墓志可以作为寻找鲁潜墓的线索,而不能成为认定曹操墓的证据!
第49节:◇ “魏武王”不止一个
◇ “魏武王”不止一个 认定西高穴墓葬是曹操墓的第六点理由,是“称谓相符”,这同样是争议较多的一条。
所谓“称谓相符”,就是指墓中出土物铭文上有“魏武王”三字,与曹操称呼相符。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卷一):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月丙申,天子策命(曹)公为“魏公”。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夏四月,天子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后,谥“武王”。
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十月,曹丕代汉建魏,称帝,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潘伟斌先生认为,曹操的爵位先为魏公,再为魏王,再为武王,后为武帝,是一个脉络十分清晰的过程。“魏武王”是短暂时期的称谓,因为曹操封国为“魏”,故称“魏武王”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曹操的爵位变化确实很清晰,但叫“魏武王”,《三国志》上从不见记载。
笔者对《三国志》进行了全文检索,皆无“魏武王”的称呼。但在之后的史书中,倒是查了出来,如《晋书》上有三处,称曹操为“魏武王”: 《晋书?律历志》(卷第十六):“魏武时……更相诉白于魏武王。魏武王取玉所铸钟杂错更试……”
《晋书?五行志》(卷第二十八):“魏武王薨。”
另外,在郦道元的《水经注》上,也查到了有四处,称曹操为“魏武王”。
因此,对于曹操是否可以叫“魏武王”,看来没有必要争论了。
那么,“魏武王”是不是曹操的唯一专用称呼?不是。
邺城有“六朝故都”之称,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先后将邺城当做国都。这一带的六朝遗迹,如古墓葬、古城址很多。曹魏时期的邺城(北城),有闻名于世的铜爵台、金虎台、冰井台,并称“铜雀三台”,现在仍可寻。
在六朝间,除了曹操外,至少还有三位历史人物可以叫“魏武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