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佳也是全奖本科生,哥伦比亚给她的是由华商Z.Y.Fu捐助的Fu奖学金。这是一种纯 粹赠与性的奖学金,不含贷款和校内打工,还提供假期的生活费用,本科4年没有任何经济 负担,任何学生得到它都会感到极其荣幸。哥伦比亚给我的也是Fu奖学金,放弃它的确令我 惋惜,但想到学校会把这份厚礼转赠给得到“候补录取通知”的大陆学生,还是让人高兴。 孙维佳是哥伦比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听她介绍在美国名校就读的亲身体验,为我增添了不 少信心。
那是一段极其轻松愉快的日子!
——高中的求学计划已经完成,被哈佛录取的惊喜和随之而来的忙碌琐碎,早在出国前 就变成了“过去时”;
——新的阶段性目标在情况不明的过渡期也难以具体化,但只要去哈佛报到时没人说“ 对不起,新生名册上没有你的名字”,那就一切都不成问题;
——到哈佛会不会学习跟不上呢?我也并不为此而担心。因为我的行为准则是“尽力而 为,问心无愧”,我自信不会为分数高低而精神崩溃。何况我总是能够迅速适应升级调档的 学习,出国前我自学美国高中化学教材的愉快感觉,也使我对哈佛的学习生涯只有憧憬没有 畏惧。
在到处参观游玩的那两个星期,每天都有新鲜的见闻和体验。感受最强的,是拉瑞和他 的朋友们的生活态度。他们都敬业、守法,积极进取并富有爱心。当然,他们也拥有很多物 质财富,不过,这一点对我的心理冲击并不大。我从小就没有和别人攀比的习惯,总是专注 于自己的计划和目标,所以优越感和自卑感都不发达,自尊心也很难被虚荣心所伤。我所拥 有的,是“脚踏实地,追求理想”的从容和自信。
说到这儿,我很感激父母对我的悉心教育。他们有意把我培养成不爱攀比、不慕虚荣的 人,使我能做到“不论对方比你强还是比你弱,都要既平等待人,也平等待己”。
拉瑞夫妇和他们的同龄朋友们虽然都已年过半百,但童心还特别重,竟会在草坪上尽情 地玩类似中国儿童玩的集体游戏“过城门”。这些忙人习惯于自我调节工作压力和生活节奏 ,所以非常重视享受周末和假期。我发现他们身心放松和绷紧的切换速度很快,几乎没有所 谓的“收心”过程。我意识到,这也是自我管理能力的一部分。
这个发现对我在哈佛的留学生活很重要。当我也进入了越来越忙似乎永远也忙不完的运 行轨道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在劳逸之间快速切换的重要性。如果你切换的速度不够快, 或者切换的频率不合理,就可能运转失灵,不是健康的弦被绷断,就是各种事务积重难返。 正因为如此,我申请过的美国大学在挑选新生的时候,都很重视学生的自律能力。
初进哈佛,感悟“谎言”与“真理”
吉普车轻快地在公路上行驶,浓密的绿荫中建筑物渐渐多了起来。“这是哈佛所在的剑 桥城,马上就要进入校园了。”拉瑞兴奋地说。
我好奇地打量着车窗外的各种建筑,希望早一点看见哈佛的大门,好停下车来留个影。 临行前到湖北和姥姥他们告别的时候,几个舅妈特别嘱咐过:“别忘了在哈佛大学门口好好 照张相寄回来。”可是直到拉瑞把车子停在了校园里面的“赛尔楼”跟前——这是我今天
报 到的地方,我也没看见可以称之为“哈佛大学校门”的东西。
拉瑞说:“是的,哈佛没有一个正式的校门。不过你可以在哈佛铜像跟前拍照留影。” 后来,我的亲戚和老师们都得到了这张我在哈佛铜像下微笑的照片(《哈佛女孩刘亦婷》里 用的也是这张照片)。拿来送人的照片都是原照翻拍的,因为拉瑞给我家寄出照片没多久, 就在一次车祸中受了伤,我不能在这种情况下请他为我找底片。可能是铜像太高焦距不好对 ,我的脸拍得不够清晰,翻拍之后几乎认不出是谁了,我只好请爸爸在每张照片下打上一行 字:敬爱的某某留念——刘亦婷在哈佛。
哈佛铜像在美国非常有名,据说是美国摄影留念最多的四大名雕像之一(另外三尊是自 由女神像、林肯总统雕像和富兰克林总统雕像)。哈佛铜像纪念的是哈佛大学的第一位捐赠 人约翰·哈佛。这位英国剑桥大学的硕士1637年移居北美,1638年便不幸死于肺结核,年仅 31岁。临终前,他把260册图书和一半家产(700多英镑,几乎是官方建校拨款的两倍)捐赠 给刚创立两年的当地学院(哈佛大学那会儿还没有校名,仅有1名教师9名学生)。为了感谢 和纪念约翰·哈佛,当时的殖民地议会决定用“哈佛”为学院命名。为了永远纪念他,校方 请来林肯总统雕像的作者,在灰色的“大学楼”前为约翰·哈佛铸造了这尊铜坐像。
哈佛铜像完成于1884年。不知从何时开始,哈佛铜像有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摸一摸铜 像左脚尖能给人带来好运。”这个说法不禁让我想起了成都人在青羊宫摸青铜羊和在宝光寺 摸“福”字的热闹情景。和青羊宫的青铜羊一样,哈佛铜像的左脚尖早已被历代游客摸得油 光锃亮了。看来,“祈福+好玩”的模式古今中外都深得人心啊。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