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国际红十字会的民族联盟的俄国难民事务负责人、著名的挪威社会活动家南希
博士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设立暂时的“俄国难民身份证明”。1926年在日内瓦
召开的国际会议上确定“俄国难民”概念的含议是“具有俄国血统的,但不享有或
者停止享有苏联保护和没有加入其他国籍的人”。1927年9 月的民族联盟会议和1928
年5 月的政府间第M 届国际会议相继作出决议:1 .鉴于难民缺乏法律保护,授权
民族联盟最高委员会采取各种措施处理俄国难民问题,包括确定难民的姓名和身份、
统计家庭状况和公民状况、复制和翻译文件、调查难民的从前的情况和职业及专业
技能、受教育状况、向有关政府建议发放签证等。2 .不拥有公民权的俄国和亚美
尼亚难民应该服从侨居国的法令。3 .处于某国保护和庇护的俄国侨民,在涉及他
们的个人状况时仍受原保护国的庇护。4 .按照难民的祖国法律所形成的难民婚姻
关系和证书予以承认,配偶双方共同拥有结成婚姻关系时约定的权利,坚持配偶双
方财产共有的原则。5 .没有国籍的俄国难民和亚美尼亚难民拥有规定的权利和财
产权。6 .在俄国和亚美尼亚族难民中实行法律保护体。7 .俄难民和亚美尼亚难
民的离婚问题,按照他们侨居国的法律办理。对“俄国难民”的概念和民族联盟的
决议各国政府予以承认,到1926年已有30多个国家发放了“俄国难民身份证明”。
俄国侨民将南希博士视为自己的救星,称“俄国难民身份证明”为“南希护照”。
但是这仅仅是暂时的措施,俄国侨民合法地位的确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才完成。
欧洲是俄国侨民的首选移居地区,东欧国家与俄国国界相邻。文化相通、信仰
相通、族缘接近,自然是俄侨移居的必经之路。就是德法两国与俄国也有较为特殊
的关系,从历史上看,德法两国是与俄国经济、文化、政治和军事交往最为密切的
欧洲国家。彼得一世在18世纪初推行的大规模的欧化改革,即是把包括法国、普鲁
士在内的西欧发达国家做为学习的对象的,而且彼得一世本人对法国的上流社会的
生活方式格外倾心,回国后在俄国贵族阶级中倡导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要求
贵族阶级学会吃法式大餐、学习法国交际舞,甚至规定法语是上流社会的交际语言。
叶卡特琳娜二世在实行“开明君主专制”期间,不仅对法国的启蒙思想感兴趣,
而且对法国式的日常文化习俗也采取大力推崇的态度。德国也一直是俄国军事上和
经济上仿效的对象,俄国贵族出身的子弟有到德国留学的习惯,而且德国皇室始终
保持着与俄国皇室联姻的历史。
俄国侨民携家将稚,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东欧和西欧国家,绝大多数家庭和个人
已经花光了他们所有的积蓄,因此摆在他们面前最紧迫的问题是如何在一个陌生的
国家生存下来。德国学者赫·叶·弗里克曼就研究了1919年到德国的俄国难民问题,
认为“除了少数银行家、餐馆老板、医生和律师外,俄国难民实际处于极度贫困的
状态和生活在无法想象的条件下,许多人因为饥饿而死”,因为他们没有钱,没有
工作,也没有社会身份在陌生的国度生存下来。寻找工作对于侨民中的中老年人来
说是最大的挑战,因为他们中间的许多人不会所在国的语言,而且体力和精力也比
较差。俄国侨民问题学者纳扎罗夫在《俄国侨民的使命》中写道,因生活所迫,
“前大管家去厨房洗土豆,总督将军的妻子站柜台,前国务会议成员挤奶……军官
的妻子成了洗衣妇。有谁穿着漂亮的西装在时髦的饭店吃午饭就会受到大家的谴责。”
因此最初一段时间,俄国侨民中自杀的比例高。
欧洲有关国家的政府和当地居民对待俄国侨民的态度是不同的,绝大多数是以
冷漠至多是宽容的态度对待俄国侨民,因为此时正是欧洲经济萧条时期,大批俄国
侨民的到来无疑要增加所在国的就业困难。东欧国家,如塞尔维亚、保加利亚、捷
克斯洛伐克,对俄国侨民友好地敞开大门。
到捷克斯洛伐克的俄国侨民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哥萨克和农民,另一部
分是知识分子和大学生。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对俄国侨民予以大量的物质上的救助,
这与当时的总统马萨利克的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马萨利克反对苏维埃政权,与俄
国国内的反苏力量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他认为苏维埃政权很快就将垮台,捷克斯
洛伐克政府应与未来的俄国“新政府”保持友好关系。1923年,苏俄驻捷代表对捷
克报界报怨:“捷外交部几乎从来不与苏联的贸易代表接触,但却经常派自己的代
表出席各种俄国侨民的会议”。捷政府最终到1934年才承认苏联,与其建立正式外
交关系。为解决数万俄国侨民的救济问题,马萨利克于1921年建议发行“俄罗斯股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