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呢?是因为我们有什么使您不满意吗?还是您想作为一个改革家永垂史册?我
们已经绝望了,像野草一样,被撵得东奔西跑,没有立足之地,到处受到轻蔑和殴
打。我们已经失去了一切——朋友、财产、家园。请告诉我,我们怎么生活下去呢?
为了维持3 岁外孙女和我们自己的生命,我们不得不靠乞讨为生。如果您还有
良心,为什么您让人民抛洒这样多的血泪呢?我和我的子孙们将永远记住您和您的
子孙们——您对我们太好啦,您对全国人民太好啦广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
家,在国内战争、帝国主义武装干涉、武装到牙齿的德国法西斯的大举进攻下都顽
强地走过来的国家,何以顷刻之间就轰然倒塌?给20世纪的世界历史留下了一个最
大的谜。
以至于连早在70年代就预言苏联将”分崩离析“而被西方学术界称为”苏联问
题研究的巫婆“的法国女历史学家埃莲娜·唐科斯在苏联解体后接受《真理报》记
者采访时都表示:“诚实地说,我不曾想到这件事会发生得这么快。当时我觉得,
苏联可能存在到本世纪末。”
第十二章 红墙内外:外国人眼中的红色苏联之谜
苏联的一切都使我——有时痛苦地——留恋于这个地方。这个联合的民众,这
个新水土;它扶助未来,意外的事情也能够在这里爆发出来。——法国作家纪德。
20世纪20、30年代,苏联曾经是追求光明、正义、进步的各国人士心目中的
“圣地”。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人们经历千辛万苦,
不远千里万里,以参谒“圣地”般的心情来到这个红色的国度,于是有了中国人翟
秋白的《饿乡纪行》的矛盾《赤都心史》,有了法国人罗曼·罗兰的《莫斯科日记
》,安德列·纪德的《从苏联归来》和德国人瓦尔特·本雅明的《莫斯科日记》。
来到苏联的外国客人们的心情是不一样的,受到的接待是不一样的,接触的大
人物和小人物是不一样的,看到的事、物、人是不一样的,因而他们的感受也是不
一样的。在外国客人的笔下,苏联完全是“天国”,有时也像“地狱”,斯大林完
全是“圣人”,有时也像伊凡雷帝。
1926—1936年,本雅明、罗兰、纪德不约而同,前后来到了赤都一苏联,但是
在他们的访苏日记中,同样的国家、同样的场景、同样的人民、同样的事物,却给
读者留下了不同的思考。
一、在大师们的眼界里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学家、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
奖金获得者。1912年专事写作。一战中写出一系列反战文章,汇成文集《超脱于混
战之上》。30年代,站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队伍里来”,参加反法西斯
斗争。代表作有《约翰·克里斯朵夫》、《贝多芬传》等。罗曼·罗兰——深居简
出,隐居秘境,埋头写作,纯粹而且超然的文人学者。
安德烈·纪德(1869—1951),法国小说家、评论家,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
出身于一个富有的资产阶级家庭。一战间,在比利时参加救援法国难民的工作。1925
年,游赤道非洲,作《刚果游记》,斥责欧洲殖民者的罪行。1936年,访问苏联,
发表轰动一时的《从苏联归来》并退出法共。二战中沉浸于孤独之中,闭门读书。
代表作有《人间食粮》、《离弃道德者》等。安德烈·纪德——关心社会。愤
世嫉俗、鄙视一切道德理念,主张个性自由发展的批判性作家。
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德国文学理论家。生于柏林,父亲是犹太人。
1924年接受马克思主义,与布莱希特等人从事革命活动,后流亡巴黎。1926年
访问苏联。1940年逃经西班牙时在边境被捕,自杀。他在文学艺术界提出了一系列
与传统观念完全不同的看法。生前默默无闻,二战后,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尔诺等
人编辑出版了本雅明的多卷著作,这使他成为当代重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
家之一。代表作有《德国悲剧的起源》、《单行道》等。瓦尔特·本雅明——西方
解构主义代表人物,著名的而又没有多少读者能够真正读懂的哲学家。
1926年12月6 日——1927年2 月1 日,本雅明在莫斯科呆了两个月,有3 个因
素促成他此行,“首先,他不能忘怀昔日在意大利卡普里相遇的情人,拉脱维亚女
导演阿斯娅·拉西斯;其次,他想近距离观察俄罗斯的情形,以便考虑久悬未决的
德国共产党党籍的问题;最后,他要为提供川资的报纸写报道。”《莫斯科日记》
在本雅明去世4O年后才得以发表,这显然是他自己的意愿。日记不仅对苏联的政治、
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进行了坦率的批评,而且对戏剧表演、建筑艺术、
城市风俗、俄罗斯宗教、饮食、衣着诸多方面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日记中还有一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