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核心内容就是本雅明自己与阿斯娅、她现在的情人赖希之间的尴尬关系。
罗兰的《莫斯科日记》被作者本人尘封50年后才得与世人见面。日记中虽然透
露出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等做法的不解与不满,但对斯大林的态度基本上是肯定的。
罗兰是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苏联的,他带着新婚的俄国妻子玛丽亚在莫斯科逗
留了将近一个月(193 年6 月23日——7 月21日)。罗兰绝大部分时间住在高尔基
家中,并受到斯大林的两次接见,所接触的也几乎都是苏联高层人士,这与本雅明
有很大不同。
在罗兰访苏一年后,法国另一位大作家安德烈·纪德也于1936年6 月——7 月
间应邀访问苏联。促使纪德此次游历苏联的因素表面上是给高尔基送葬,实际上还
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他受到了老友维多·绥奇那封控诉苏联当局的信的影响。
纪德访苏归来后,写下了《从苏联归来》,深刻地揭露了苏联的阴暗面,出版
后立即遭到苏联政府和文艺界的反驳,也遭到了亲苏的法国群众和名人的指责,并
引起了1936年一1938年的一场大争论。罗兰甚至也加入了指责纪德的行列,说纪德
“丧尽了良心”。而纪德为了回答人们对于他的“反苏”的攻击,又写下了《为我
的<从苏联归来>答客难》。
到异国访问,亲眼目睹、亲耳聆听苏联变化,语言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尽管3
位作家都是世界级大师,极善于驾驭语言文字之功,但是他们都不懂俄语,这就为
访问苏联带来了困难。好在3 位作家身边都有精通俄语之人作翻译,罗兰的新婚妻
子是俄国人,俄语自然不成问题。纪德一行5 人,有两人长期在俄国工作,俄语也
非常地出色。本雅明则一直有阿斯娅和她的情人伯恩哈德·赖希在身边作翻译。阿
斯娅本人是拉脱维亚人,俄语优秀程度自不必说,赖希虽原籍奥地利,但在20年代
中期即已成为苏联公民,而且长期在苏联工作,并常用俄文写过不少文章著作,俄
语也是十分地道。这样一来,尽管3 人都是俄语盲,但却基本上不存在语言障碍的
问题。
3 本日记是3 位大师爱好、性格、禀性的一面镜子。闻善则喜、嫉恶如仇是纪
德的风格。“对于我们愿意永远称赞的人,我总更加严厉些”,是纪德评价任何事
物的原则。但是他也满怀深情,同时不无怨恨地承认:“那里有好的事情,也有坏
的事情。”“有最好的事情也有最坏的事情。”与“往往拒绝看到那坏的方面,至
少拒绝承认这一方面”的其他苏联友人形成鲜明对比。“以致关于苏联的实话往往
被人带着恨说出来,而谎言则被人带着爱说出来。”爱之甚切,隐恶扬善,是罗兰
日记给大多数读者的印象。罗兰始终对苏联采取乐观态度,尽管他同样看到了坏的
事情,消极之处,同样对斯大林个人崇拜不满,但在日记中却只是暗示,而不明写,
并且愿意为了心中的圣殿——苏联的声誉将日记封存50年。情绪灰暗,无病呻吟恐
怕是本雅明的性格了,他以城市“相面师”的眼光将其间有意义的细节,身边琐事、
思想和世界中的新鲜东西,非常规的个别事物,以一种无与伦比的微观语言表达出
来,本着“一切事实本身已然是理论”的原则,以“不加判断”为出发点。前两者
受到的待遇,大致相同,同样受到苏联当局高层的厚待,但固执的纪德有时会躲开
政府的安排,单独地与下层人民去接触,亲身体验苏联普通人民之生活。罗兰则满
足并自得于苏联政府的特殊招待,从头到尾住的是平民无法进入的别墅区,出人有
苏联高官陪同,听的是与下层大相径庭的上层人士的言语。本雅明则是以普通文人
的身份到苏联办一些私事儿,并未受到苏联高层人物的重视,只有苏联作家协会给
了一些普通的接待。联政府的特殊招待,从头到尾住的是平民无法进入的别墅区,
出人有苏联高官陪同,听的是与下层大相径庭的上层人士的言语。本雅明则是以普
通文人的身份到苏联办一些私事儿,并未受到苏联高层人物的重视,只有苏联作家
协会给了一些普通的接待。
二、着不懂的“苏联人民”
3 位作家每到一地最先接触的和感受的都是当地的人民群众。由于他们迫切地
希望了解红色苏联究竟为何种风貌,因此,苏联的普通群众——人民即成为3 位作
家莫斯科之行的主要观察对象。“同劳动者民众直接接触,在作场、在工厂;在休
养院,在花园或‘文化公园’,纪德都感受到深刻的快乐。”他感受到一种友爱正
在新同志中间迅速建立起来,他感到“心花怒放了”。
而且在那里,纪德好多次都由于“过分的快乐”而眼睛中充满了眼泪,爱和柔
情的眼泪。他体验到:‘丁一大的人群都是端谨、正直、尊严和守礼的,可是没有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