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即,张堪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干部队伍,抚恤民生疾苦,很快就控制了局面,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拥护。
还在吴汉跟公孙述对砍,战局胶着的情况下,刘秀就派张堪以文官身份入蜀,意图再明白不过了。
后来,刘秀亲自考察重要干部,在问到张堪的情况时,蜀郡的同志就反映,当年公孙述灭亡时,留下的珍宝堆积如山,张太守随便抓一把,自家十代人也吃用不完。但是,张太守并没有那么做,他严于律己,勤政廉政,离任时,坐的是破车,穿的是粗布。
这是张堪在蜀郡任职两年后,此时张堪已经调任了多个岗位,大家这么评价他,应该是很公允的。
一个干部离开多年还能让人惦记,受到好评,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吴汉在成都的做法跟张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天之后,吴汉率大军进入成都,首先安排部下把公孙述的脑袋割下来,派专人送往洛阳,向刘秀报告。
随即,吴汉安排立即杀光公孙述的妻儿老小及全族,同时给予延岑灭族。
紧接着,吴汉宣布,全军放假三天,随便烧杀抢掠。
成都成为一片火海和地狱,遭遇惨绝人寰的浩劫:包括公孙述办公场所大量公共设施被毁,数以万计老百姓无辜被害,成都成为放纵欲望和展览野蛮的平台!
这种禽兽行为成了成都永远的伤痛,吴汉永远抹不去的罪恶,史家永远的心结。
有人会说,“吴汉允许其部队于城破时焚掠三日,亦事理之所可能者”,既然是战争,你打我,我烧你都是正常的。但任何时候都要把兽行跟正常的社会冲突,包括常规战争严格区分开来!老百姓何其无辜,谁欺负老百姓都是不应该的,吴汉所为乃是彻头彻尾的罪恶。
恼怒的刘秀不得不给吴汉擦屁股善后
刘秀接到吴汉类似于屠城的报告后极为震惊和恼怒!
他认为,打仗只打该打的人,治政必须以人为本。吴汉夺城固然是功,但屠城显然错误,这样搞下去只能丧失民心,激起民愤。
于是,他立即安排补救措施。
首先,刘秀派出专人找吴汉诫勉谈话,并手谕刘尚,对他严厉训斥,要求立即停止屠城。
他在手谕中说:“人家投降几天了,官僚、百姓都很顺从,你们还大开杀戒,放兵纵火,连老人孩子都不放过,听着都让人鼻酸!”
其次,刘秀安排优待巴蜀一带顾大局,识大体的干部和忠义人士。
为了进一步收揽人心,刘秀大力开展针对当地精英人物的统战工作。
原公孙述的太常常少、光禄勋张隆曾经力劝公孙述归顺刘秀,但公孙述不从,两人为此忧郁而死。
刘秀下诏,分别追赠两人为太常、光禄勋,并且按照相应的级别和规格给两人隆重改葬。
第三,刘秀对于投诚过来的干部绝不歧视,一视同仁,量才录用,给职给权。
比如程乌、李育等人弃暗投明,刘秀都做出了妥当的安排。
总之,刘秀在吴汉几乎踏平成都时,采取了很多补救措施,化解了本来十分尖锐的矛盾,打消了当地干部群众的疑虑,稳定了社会政治秩序。
既然话已经说到这儿,不妨再给大家介绍两位志节之士,看这哥俩儿的表现,以及公孙述、刘秀分别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就能更好地理解败者为败、胜者为胜的缘由。
一是谯玄。
谯玄字君黄,巴郡阆中(今属四川)人。他自幼勤奋好学,精通《易经》、《春秋》而成为名儒。
他早年在州郡机关上班,西汉成帝时被选拔到中央机关工作,平帝时任朝廷参议(中散大夫)。
王莽主政时,老谯很看不惯,耻于为伍,就辞职回家,变姓埋名隐居起来。
很显然,老谯是一位很有性格的学者型干部。
公孙述称帝后,慕名招募老谯出来做官,其实也就是借他的名气来装潢门面。
老谯虽然人归隐江湖,但对时局,对公孙述也是了解的,坚决不跟他玩。在老谯眼里,公孙述就是王莽再世。
公孙述多次邀请,老谯都不出来。
公孙述恼了,撕下伪君子的面纱,派使者带着礼物和毒药去找老谯,明确交代:让谯玄赶紧接受礼聘,出来做官,要不就给他喝毒药,毒死他!
巴郡太守觉得这样对待一位大知识分子有点缺德,就让使者先歇着,自己带着有关手续和东西来找老谯。
在老谯家,太守想劝老谯,说:“您志节高尚,举世闻名,就是朝廷也很看重您,希望您还是遵从安排,以免惹祸上身。”
老谯很不含糊,仰天长叹,说:“唐尧那么圣明,许由尚且耻于做官;武王那么美德,伯夷尚且不食周粟!他(公孙述)是什么人,我谯玄是什么人?我就是要保全自己的节操,不与为伍,虽死无憾!”
他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我就是死去,也不跟你们玩!
于是,他很坦然地主动要求喝毒药。
正在这时候,老谯的儿子谯瑛立即跪地叩头,泣血发誓,为老爸求情,自己要拿出一笔钱来,为老爸赎命。
太守本来就心有同情,但又做不了主,只能请示公孙述。公孙述一看事情弄到这个份儿上,想想还有一笔钱可以赚,就同意了谯家的请求。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