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虽勇猛非常,也曾拔矢啖睛,但看《三国演义》,没有觉得他有多少功劳,倒是很打过几次败仗,特别是博望坡遇到孔明,被孔明一把火烧得不亦乐乎!看《三国志》,他的事迹也不甚具体,但他地位显赫,极受信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认准了主人,便一如既往,忠诚到底。
荀的功劳其实很大。初遇曹操,二人便很投机,后来屡设奇谋,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然而此子房非彼子房也,彼子房功成名就,安然引退,此子房未及事业有成,便被曹*得自杀而死,其中一大原因,就是他对曹操做魏王这件事发表了反对意见。到了这种时候,什么子房不子房,说你是子房,你就该效忠曹操,既不效忠曹操,便叫你一命归西。
曹操最为信任的将领中,还有曹仁与曹洪。所谓”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曹洪的忠诚不但令曹操感动,而且成为做臣子的榜样。曹仁身担重任,镇守樊城,曾拜大将军。饶其如此,在曹操府中,也不能随便出入—毕竟主人与臣属的身份不同。
《三国演义》第66回,写曹仁奉召入京,”连夜便入府中见操“—
操方被酒而卧,许褚仗剑立于堂门之内。曹仁欲入,被许褚挡住。曹仁大怒曰:”吾乃曹氏宗族,汝何敢阻当耶?“许褚曰:”将军虽亲,乃外藩镇守之官;许褚虽疏,现充内侍。主公醉卧堂上,不敢放入。“仁乃不敢入。
曹操酒醒,听到此事,感叹说:”许褚真忠臣也。“浮浮沉沉众臣工
《三国演义》中的许褚,实在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这主要不是因为他勇猛,因为他痴,因为他杀过数不清的敌将,又曾经裸衣大战过马超,还在渭水河救过曹操的命,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对曹操的一片忠心,而且是只对曹操一人的忠心。
说到许褚,便想起许攸。许攸在《三国演义》中出场不多,但有关键作用,而且也是《三国演义》写得很活又很有个性的人物之一。
许攸是曹操故交,但在袁绍帐下做谋士。曹操陈兵官渡,军中缺粮,派人催粮的信落在许攸手中,于是向袁绍献计,请袁绍分兵袭击许昌。但袁绍未用他的计策,还把他训斥一番,加上一些夹七夹八的乱事,使他愤而出走,去投曹操。他与曹操相见的场面极具戏剧风格—
最终,许攸献乌巢烧粮之计,使官渡战局发生本质性变化。从此,许攸成为曹军中的重要谋士。后来袁绍死了,曹军攻冀州,许攸又献决漳河之计,且一计成功。于是这许攸便有些飘飘然—
却说曹操统领众将入冀州城,将入城门,许攸纵马近前,以鞭指城门而呼操曰:”阿瞒,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门?“操大笑。众将闻言,俱怀不平。
各将俱不平,没有单独提到许褚。但看后来事情的发展,知道这许褚乃不平中的不平者。这虎痴虽然有些头脑简单,但在忠于曹操这一点上,却一点儿也不痴,一点儿也不笨。
且说这一日,许褚走马入东门,正逢许攸。攸唤褚曰:”汝等无我,安能出入此门乎?“褚怒曰:”吾等千生万死,身冒血战,夺得城池,汝安敢夸口!“攸骂曰:”汝等皆匹夫耳,何足道哉!“于是,许褚大怒,拔出宝剑,把许攸杀了。并且提着他的头来见曹操,说:”许攸如此无礼,某杀之矣。“曹操批评了许褚一顿—”深责许褚,令厚葬许攸“。
曹操与许褚的关系,于此可见一斑。
曹操信任曹仁,更喜欢许褚。 因为在那以人身依附为人际基础关系的社会,惟最高的主人才是一切人际关系的中心。儿子固然要忠于父亲,但更要忠于皇帝; 奴才固然要忠于主子,同样更要忠于朝廷—朝廷其实就是皇帝的另一种说法,殊不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种观念,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不但根深蒂固,而且是金科玉律。
东吴那面,最受孙权信任的人物乃是周瑜和鲁肃。而这两位也是孙权手下最忠诚最知心的臣子。
周瑜其实是一位很了不起的青年将军,虽然寿命不永,但在三国时代却是一个大关节中的大看点。因为没有赤壁大战便没有三国鼎立,而周公瑾乃是赤壁大战的中心人物。此战的胜负得失,丝丝缕缕,莫不与他有关。
而周瑜给读者的印象,却是心胸狭窄,容不得比他强的人才,特别对诸葛亮,一有机会,便想害之。这其实是《三国演义》渲染的结果,而且还杜撰出三气周瑜这样的情节,把个周瑜写得不成模样。直到临死之前还在大叫:”既生瑜,何生亮。“其实,周瑜的嫉妒,即使按《三国演义》的描写,也并非个人之妒,而是基业之妒。他发现诸葛亮的才能之后,虽有杀机,并非出自私欲,而是要为东吴除患,而且经鲁肃劝解,马上改为要把诸葛亮争取过来,请他为自己的主人孙权服务。
周瑜并非妒人,他最担心的乃是贤才归于他人,对自己的主人产生威胁。这一点,毛宗岗看得清楚,故而也曾批注说:”可见周郎非忌胜己者,特忌胜己者为敌用耳。“一面,怕人才归于他人,一面是对孙权极效忠诚,不但极效忠诚,而且礼先于人,礼重于人。《三国志》上说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