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本来是孙策的朋友,孙策死,他的权力交给孙权。他母亲又让孙权以对兄长的态度对待周瑜。加上那个时候,孙权只是个将军,所以他的属下对他的礼节很是简单—你不过是个将军嘛。但周瑜却与众不同,他对孙权执臣子礼—从一开始就把孙权当作至尊看待,这是周瑜的独到处,也是孙权对他特别信任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浮浮沉沉众臣工
孙权信任周瑜,更信任周瑜推荐的鲁肃。因为在曹操大军南下的时候,孙吴武将要战、文官要降,恰是鲁肃一番剖析,给了孙权以最坚定和最知心的支持。
恰才众人所言,深误将军。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
孙权问为什么? 鲁肃说
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 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将军宜早定大计。
一席话说得孙权大为感动。权叹曰:”诸人议论,大失孤望。子敬所说大计,正与吾见相同。此天以子敬赐我也!“虽然如何对付曹操,在孙权那里并非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但鲁肃的一席话确实说到了他的内心深处。 以至于数十年后,还要历历在心,不能忘记。
由此看来,人身依附,不但是权势者尤其是最高权势者的追求,而且是他的拥护者们全力推动的结果。
《儒林外史》与皇权迷信
中国的帝王,动不动要杀功臣。虽然滥杀功臣,不得人心,但人心思定,人心思顺,任凭皇帝杀了多少功臣,他的臣民们还是要效忠于他。 所以他们对那些功名赫赫的大臣们动起手来时,才那样横蛮不可理喻,才那样肆无忌惮。反过来说,皇帝如此霸道,人们为什么不去反抗?比如一个恶霸,做了坏事,便会有人与他理论。一个开国功臣,做了坏事,也会有人和他理论。为什么皇帝我行我素,就没有人和他理论了呢?就是有人理论,他想不听,你也没办法。不但毫无办法,而且还得照样对他效忠,照样扬尘舞蹈,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为什么?
这就要说到对皇帝的迷信上去了。
封建等级制,没有皇权不行。有皇权,没有对皇权的迷信也不行。不迷信,你也想做皇帝,我也想做皇帝,必然天下大乱。迷信是说,皇帝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的,能做皇帝,先要有天命,天命相膺,你那个皇帝才做得成。否则,只能是痴心妄想,结果必然招致灭门大祸。
皇权崇拜,不仅是皇帝的要求,而且是臣子的要求;不仅是官吏的要求,而且是社会的要求。因此,当没有崇拜的时候,人们便要创造崇拜,当崇拜不够的时候,人们还要加速其神化程度。开国帝王,常是一些大有作为的人,来点崇拜,似乎还不算过分。一些平庸皇帝,什么作为也没有;不但没有作为,而且毛病极多、问题不少,也是崇拜依旧。一些亡国之君,或者个别帝王,资质平庸,性格怪异,或者近乎于白痴,或者近乎于野兽,或者黑白不分,或者人性全无,然而,对皇权的迷信依旧,对帝王的恐惧依旧。中国人不到改朝换代的最后时刻,总是舍不得把那昏憨残暴的皇帝一脚踢下王位; 而到了改朝换代的最后时刻,便又崇拜新的帝王去了。
六大名著中,《红楼梦》里皇帝没有出场,《*》虚写一回。但那赫赫威严,是可以感觉得到的。《*》是通过太监的权势与蔡京的权势写皇帝。太监、太师尚且如此,皇帝的权威可想而知。《红楼梦》虽不直接写皇帝,但写了元春选妃,写了元春省亲,写了锦衣卫查抄荣国府。读者据此同样可以体悟到皇权的赫赫威严。
《儒林外史》写了皇帝,说的是彼时大贤庄征君被召入朝的事,但写得朦朦胧胧。真如唱戏的一般—
到了初六日五鼓,羽林卫士摆列在午门外,卤簿全副设了,用的传胪的仪制,各官都在午门外候着。只见百十道火把的亮光,知道宰相到了,午门大开,各官从掖门进去。过了奉天门,进到奉王殿,里面一片天乐之声,隐隐听见鸿胪寺唱:”排班。“净鞭响了三下,内官一队队捧出金炉,焚了龙涎香,宫女们持了宫扇,簇拥着天子升了宝座,一个个嵩呼舞蹈。庄征君戴了朝巾,穿了公服,跟在班末,嵩呼舞蹈,朝拜了天子。当下乐止朝散,那二十四个驮宝瓶的象,不牵自走,真是:”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各官散了。
热闹了半天,连皇帝是个什么样儿也没看见。因为看不见,深居简出,才来得神秘。
《儒林外史》中的嘉靖皇帝到底还是在宣政殿召见了庄征君。但又写得神秘兮兮,其情其状,同样如同唱戏一般—
庄征君屏息进去,天子便服坐在宝座。庄征君上前朝拜了。天子道:”朕在位三十五年,幸托天地祖宗,海宇升平,边疆无事。只是百姓未尽温饱,士大夫亦未见能行礼乐。这教养之事,何者为先? 所以特将先生起自田间,望先生悉心为朕筹画,不必有所隐讳。“庄征君正要奏对,不想头顶心里一点疼痛,着实难忍,只得躬身奏道:”臣蒙皇上清问,一时不能条奏,容臣细思,再为启奏。“天子道:”既如此,也罢。先生务须为朕加意,只要事事可行,宜于古而不戾于今罢了。“说罢,起驾回宫。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