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玄给了刘秀新的职位:破虏将军,代大司马之职。
刘秀拥有了自己新的人生:自由飞翔的机会,实现梦想的机会。
“神于天,圣于地”,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中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这就是刘秀的现状。他一展宏图的绝佳机会降临了。
大浪淘沙始见金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月,刘秀的心暖洋洋的,脸上的笑容喜洋洋。他此时心潮澎湃,那是大干一场革命的心,那是磨刀霍霍报仇雪恨的心,那是充满凌云壮志的心,那是韬光养晦的心,那更是建功立业、勇往直前的心。
刘秀虽然被冠名为破虏将军外加代大司马,怀揣一颗红心,但却空有官衔而无实权,刘玄没有给他调拨一兵一马。
虽然刘玄不允许刘秀带部队去河北,但刘秀却带上了冯异等数十名心腹。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有了这些才俊在身边,刘秀原本失落的心自然得到了慰藉。
离开刘玄就是脱离虎口,获得自由飞翔的刘秀自然害怕刘玄突然反悔,因此快马加鞭,飞快地渡过了黄河,直奔目的地河北,开始了他夺取天下的漫漫征程。
到了河北,刘秀采取冯异的建议,很快做了五件事:一是恢复汉朝官制,笼络地方官吏;二是抚循属县,任命官员;三是废除王莽苛政,赦免囚犯;四是抚慰鳏寡,广施恩德;五是约法三章,主动做表率。
刘秀的“五项原则”过后,收到的效果很明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赢得民心,得到了军民的一致好评。得民心者得天下,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就是靠着民心,最终在楚汉争霸中战胜了强大的项羽。
二是获得了良将。就在刘秀努力履行职责,大获成功,人气爆棚时,闻风而投、誓死相随的有识之士也络绎不绝。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邓禹。
邓禹曾是新野的“神童”,相传他十三岁就能将《诗经》倒背如流,论聪明才智百里无人能及。论关系,他和刘秀还沾亲带故。当年刘秀在长安太学求学时,天不怕地不怕,神不服仙不服,唯独对小他七岁的邓禹敬佩有加、尊重有加、谦让有加。而邓禹也敏锐地发现刘秀非同寻常,于是,以诚相待,以心相交,两人很快成了形影不离的好兄弟、铁哥们儿。
太学毕业后,因形势所逼,两人各奔东西,刘秀回到舂陵去务农,而邓禹回到新野去待业。再后来,刘秀和他大哥一起闹起了革命,很快邓禹的叔叔邓晨和新野豪门阴识纷纷加入了革命队伍,但邓禹却不为所动,依然每天守在茅庐里,以待天时。
我们不得不佩服邓禹的定力。刘秀在取得昆阳大捷时,他心如止水,不为所动;刘秀被龙困宛城时,他心如烟海,不为所动;刘秀在大建洛阳宫时,他心安理得,不为所动;此时刘秀在持节北渡时,邓禹没有再等了,他知道自己出山的绝好时机来了,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追随刘秀之旅。
两人再见面时,一个心潮澎湃,一个心悦诚服;两人再相对而坐时,一个心直口快,一个心口如一,共同上演了一场内心戏。
“千里不留痕,万里不留名。仲华(邓禹的字)不易也。”刘秀叹道。
“千里要留痕,万里要留名。文叔雄心也。”邓禹赞道。
“知我者仲华也。”刘秀嘿嘿大笑,“我现在拥有封官拜爵的权力,你千里迢迢而来,想做个什么官啊?”
邓禹闻言头摇得像拨浪鼓,厉声道:“非也,非也。我此番来不图官,不为利。”
刘秀闻言很惊讶,询问道:“既然这样,那你究竟想干什么呢?”
邓禹目光如炬,定定地望着刘邦,喃喃地说:“我一无所图,别无所求,只希望您威德加于四海,只想做您的追随者,只愿尽我的微薄之力,只建功立业,只求我的名字能被写进史书。”
对话到此戛然而止,两人心心相印,心照不宣。刘秀使出的是投石问路的伎俩,邓禹的回答话中有话,暗藏玄机。刘秀这样绝顶聪明之人,自然不会放过深挖内究的机会,他决定找机会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了达到掏心见肺的目的,刘秀约邓禹深更半夜来自己卧室面谈。
“可怜我辛辛苦苦奋斗了这么多年,到现在居然是无依无靠的‘三无人员’:没有一个落脚之地,没有一支归我统管的革命部队,没有一个一展宏图的绝好时机。”刘秀感叹道。
邓禹沉吟半晌,才答非所问地幽幽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就在刘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时,邓禹开始了他的长篇大论。
“天下大势未定。如今虽然更始政权占据半壁江山,拥有中原、关西大部分的土地,然而,天下远没有达到统一、祥和、安定的局面。雄踞山东一带的赤眉和称霸崤山一带的青犊等革命军都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刘玄没有成功收编他们,长此以往,山东必乱,崤山必乱。
“更始皇帝刘玄非明主。刘玄只是个无才无德的平庸之人,他最大的弱点是独断而专行,武断而霸行,嚣张而横行,常常做出不思后果,莫名其妙的决策和举措来。这样的人怎么能统领天下、号令天下呢?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