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帝国的软肋:大汉王朝四百年_[日]陈舜臣【完结】(150)

  他更想到“购买蝗虫”这个点子。于秋割期间,蔽天而至的蝗虫群带来巨大农害之事,中国的史书颇多记载。这无数蝗虫不但在须臾之间吃光农作物,连杂草也吃尽。尔后,蝗群会转移他地。王莽的措置是鼓励人们捕捉蝗虫,由政府以每百只若干金钱的标准收购。对贫民而言,这是赚取外快的好机会。

  此外,政府也于这一年,将免税基准大幅降低,贫民几乎全都免予纳税。

  在发生传染病的地区设立医疗设施,对有人死亡的家庭致赠葬仪补助金——王莽的福利政策做到了这个程度。

  如前所述,他命令杀害奴隶的儿子自杀,这件事情也曾经提高了王莽的声望。

  王莽的人望可谓渗透到社会底层。

  因此,皇族刘信虽然以天子自称,反王莽之气势却没有像燎原之火般地扩大。

  第二,响应刘信一干人而举兵的人物当中,以流氓居多,到处做出放火抢夺的勾当,大大失去人心。这一点对王莽非常有利。原本就颇有人望的他,因对方的恶行而更加显得伟大。

  第三,王莽致力于舆论工作的结果,已建立了他的派系势力。由于根本没有其他派系对抗,所以呈现一派独大的局面。属于这个大派系的人知道王莽的命运和自己休戚相关。因此,他们都以极为认真的态度拥护王莽。这等于是以生命作为赌注,他们当然是无比卖力的。

  王莽以身边心腹孙建为奋武将军、刘宏为奋冲将军、窦况为奋威将军,叫他们分别率领军队,赶赴前线。

  此外,王氏一族中的虎牙将军王邑、强弩将军王骏、震威将军王况以及中坚将军王昌等人,也前后出征。

  他们率领的都是受过良好训练的将兵。相较之下,反王莽军则为掺杂颇多盗匪的乌合之众。

  王莽所派诸将,在一个叫陈留的地方大破反王莽军。

  王莽闻讯大为喜悦,对立下战功之将兵论功行赏,并且封干部将校中的五十五人为侯。此外,他又大赦天下。由于些微刑责者将被赦免,反王莽军因而日有逃兵现象。

  至此,大势可谓已定。

  十二月,王莽派大军包围圉城。翟义和刘信弃军逃走后,翟义于一个叫固始的地方遭逮捕,被处磔刑。

  刘信的行踪杳然,王莽再怎么派人搜索也找不到。

  经过这次的大事件后,王莽的自信心愈来愈强。

  翌年,各地频频报来瑞兆。

  真天子出现时,上天会以瑞兆告诉人们——古人对此深信不疑。

  前年的白石是瑞兆之发端。

  当时人们的迷信程度远超乎我们的想象。王莽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

  齐郡(山东省)临淄县一个叫昌兴的地方村长辛当,某晚,重复做了几次同样的梦。

  ——我乃天公使者。天公派我来要你告诉世人“摄皇帝乃真皇帝”。如果不相信我的话,你去看看村子里是否多了一口新井。这口井是为了显示天公威灵而送给你们的。

  这位村长和村人到处寻找,果然发现了一口从未见过深约百尺的新井。

  “这真是令人惊异。看样子,安汉公就要成为真天子了。这口井就是证据啊!”

  人们一见了面,就谈论此事,村长更派人到皇都去报告。

  事情的真相是:奉了王莽之意的村长,于几个月前就在这人迹稀罕的穷乡僻壤挖好这口井,然后加盖,并覆盖以土。村长于说出托梦之事的前日除去井盖,使之显现于乡人眼前,如此而已。

  此外,也有过写着“天已预告真天子即将出现”之意文章的“铜版”,在四川运来之石造牛像前出现之事。

  有人则将刻有这类预言式文字的铜版呈献朝廷。

  布置可谓相当周全。

  王莽遂于居摄三年十一月,将年号改为“初始”,并行登基。他并且订十二月一日为“始建国元年”正月一日。这叫做“奉正朔”,表示服从之意。

  第七十二章 汉一度灭亡

  平帝亡后,汉将幼儿刘婴定为帝位继承人,却尚未举行即位大典。刘婴只被称为“孺子”。由于尚未登基,所以,相传传自秦始皇的“传国之玺”至今尚保存于长乐宫。在往昔的中国,这传国玺是皇统之证明。

  长乐宫的主人是太皇太后王政君。年近八十的她是王莽之姑妈。这个人令王莽十分犯怵。她是王氏族人,嫁给汉皇室刘氏已六十年。

  太皇太后果然暴怒如烈火。料到她会愤怒,所以,王莽特地派了姑妈最中意的王舜来传话。但纵然派来的使者是自己中意的人,她的怒意还是无法平息。

  “王氏一族是靠汉家的权力才发迹的。不图报恩,更趁恩人力量薄弱时篡夺其位,这是人做的事情吗!这种人吃剩的东西,恐怕连猪狗都不吃吧?这个世界会有这种事吗?井啦、铜版啦……哀家知道那些都是王莽搞的鬼!他还变更正朔、更改服制。既然如此,他大可自己造出传国之玺啊!何必计较这个亡国的不祥玉玺呢!哀家是汉家老寡妇,余命无几。待哀家死后,这玉玺将与哀家埋葬在一起!”

  听到她的这段话,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不潸然落泪。

  王舜也当场哭倒,泣不成声地说: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