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帝国的软肋:大汉王朝四百年_[日]陈舜臣【完结】(151)

  “可是……王大人志在得到传国玺……这一点……以太皇太后的力量也抗御不了他的……”

  “说得也是——”

  八十岁老寡妇深深叹了一口气,放弃了抗御念头。想要的东西使出任何手段都得取到——她对王莽个性知道得很清楚。王莽是为达成野心、连杀死自己两个儿子都狠得下心的人!为得到天下之主的证明物件——传国之玺,他还会在乎杀害一个姑妈吗?

  太皇太后想起从家臣口中听到的处刑叛徒的场面。某次处刑时,王莽曾经让医生将叛徒活活解剖。他这样做,为的是要知道人体内脏的位置、大小、重量等,以供医疗上的参考。

  ——用细竹捞起时,那些脏器还在蠕动呢!

  听到这句话的那一天,她整日都忍不住要作呕。倘若坚持不交出传国之玺,自己说不定也会有同样的遭遇吧?

  哀家什么都不管了!

  太皇太后拿出传国之玺,掷到地板上说:“拿去吧!我已经衰老,很快就要撒手西归。我看,你们也活不久的!而且一定不得好死!”

  翌年——由于正朔更新,这一年的十二月就是新年。王莽将原来预定继承汉王朝的六岁“孺子”刘婴封为“安定公”。

  王莽朗读的“策”(诏书)内容如下:

  咨尔婴。昔皇天右尔之太祖,历世十二,享国二百一十载。历数(命运)在予之躬。诗(经)云:“(殷之子孙亦)为侯服周,天命无常。”兹封尔为安定公,永为新王室之宾(客)。于戏!

  宜敬天之休,践乃(诸侯之)位,勿废予之命。

  而后,他牵着六岁刘婴的手,流着眼泪道:“往昔,周公曾经以摄政身份辅佐年幼成王,于成王成长后,将大政奉还。我本来有意仿效周公,奈何迫于皇天威命,不得如愿以偿。我是于不得已情况之下成为天子的。”

  宦官将刘婴一度带出宫殿外,然后使这名幼儿北面而坐,对王莽行臣下之礼。

  百僚陪位,莫不感动。

  《汉书·王莽传》如此记载这个场面。

  意思是说,在场的百官没有一个不大为感动。可是,他们为何感动呢?

  他们是因思及迫于皇天威命、不得不登基的王莽的苦衷而感动呢?抑或眼看不懂事的孺子刘婴改向往日臣属王莽执臣下之礼的情形,为其命运多舛而洒下同情之泪呢?

  从高祖刘邦成为汉王的公元前206年算起,汉王朝算是于第二百一十四年,被王莽篡位而一度灭亡。

  光武帝于十年后复兴汉王朝,以后的部分称为后汉,但这实应视为另一个王朝。

  被王莽篡夺的汉王朝——即前汉,以长安为首都。后汉则以位于较东边的洛阳为国都。因此,前汉亦称西汉,后汉亦称东汉。

  汉高祖刘邦于秦灭亡后,自项羽处拜领汉中之地而为汉王。汉王原本只是地方领主,于统一全国后,仍然以“汉”为国名。

  以地方领主时代的领国名为全国政权之名的作风,后来被沿袭下来。以魏封侯的曹家、以隋封侯的杨家及以唐封侯的李家等,全都用领国名作为王朝之名。

  王莽以复古主义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所谓的“复古”就是回到有圣代之称的周代。为此,他采取连官名也改为周代体制的形式主义。

  例如:大司农改为“羲和”,后来又再度改为“纳言”。此外,太常之职改为“秩宗”,大鸿胪和少府则分别改为“典乐”和“共王”。这些都是周代职官之名。

  不只职名,连宫殿名也有所更改:长乐宫改为常乐宫,未央宫改为寿成宫。首都长安也更改为常安。

  由于王朝已变更,所以悉数收回汉王朝过去授予各地之王、诸侯以及百官的印绶,改授新王朝核发之信物。此际,王莽又搬出周之古制,基于“往昔之‘华’与‘夷’截然不同”的观念,打出了如下新方针:

  以匈奴为“王”乃违反古制之举,因而将之降格为“侯”。

  过去汉授予匈奴单于之印绶叫做“玺”,现在改为“章”,这是非常明显的降格。匈奴要求照旧给予“玺”,却为王莽所拒绝。匈奴在盛怒之下攻打边境之地,杀害官吏及住民,并大行掠夺。

  王莽因此将匈奴单于之名称改为“降奴服于”。之所以避免直接使用“降服”之字眼,为的是怕激怒匈奴。

  对于高句丽,则因其于攻打东胡之际未派援兵前来,乃将其名改为“下句丽”。

  以将“高”改为“下”而乐,不是如同儿戏吗?

  回归古代的倒行措施,在经济政策这最为现实的层面失败,是理所当然之事。

  王莽将全国土地称为“王田”,将之归为朝廷所有,此外,称官奴以外的民间奴隶为“私属”,与王田一样,严禁买卖。触犯这项规定者,重则处以死刑,轻者则处以流刑。

  而事实却是,土地与人身之兼并无处不在进行当中,王莽所发布的一切“禁令”,在莫之能御的状态之下,未有充分之准备或对策,仅以沿袭周制为理由,一想到就随便发布命令,这样的措置当然引起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而为了作调整,就非将业已订定的法律修改不可。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