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伦德式步枪(Garank)美制半自动步枪,军用代号为 M-1 式步枪。由 伽伦德(JohnCantiusGarand,1888—1974)于 1920 年研制成功。口径 7.62 毫米。三十年代起成为美国陆军主要步兵武器。后曾改制为 M-1 式卡宾枪, 适用于丛林战。
近卫内阁 日本*近卫文麿汪首相时组织的内阁。(1)第一届近工内阁 (1937 年 6 月 4 日至 1939 年 1 月 4 日)。外务大臣广田弘毅(1938 年 5 月 宇垣一成接任,1938 年 9 月近卫文魔兼,1938 年 10 月有田八郎接任)、大 藏大臣贺屋兴宣(1938 年 5 月池田成彬接任)、陆军大臣杉山元(1933 年 6 月板垣征四郎接任)、海军大臣米内光政。追随军部,扩大侵略战争。七七 事变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强化战时体制,展开*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制 定*《日本临时资金调整法》、*《日本军需工业动员法》、《临时军费特别 会计法》,吸收政界、耐界实力人物为内阁参议,创设*日本内阁情报局、企 划院。1938 年,随着速战速决的侵华战略的破产,先后通过*《处理中国事 变根本方针》和*《日华新关系调整方针》,发表 3 次*《近卫声明》,从以 军事进攻为主的方针,过渡到对中国国民政府政治诱降的方针。(2)第二届 近卫内阁(1940 年 7 月 22 日至 1941 年 7 月 16 日)。在纳粹德国闪击西欧 成功刺激日本扩大侵略的形势下,经*获外庄会议后组阁。外务大臣松冈洋 右、大藏大臣何田烈、陆军大臣东条英机、海军大臣吉田善吾(1940 年 9 月 及川古志郎接任)。先后通过*《基本国策纲要》和*《适应世界形势演变的 时局处理纲要》,打出建设大东亚新秩序旗号,确定南进方针。对内开展“确 立强有力的新政治体制”运动,加强法西斯统治。1940 年 9 月派兵进占法属 印度支那北部,同时签订《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同年 12 月通过《确立新 经济体制纲要》,强化战争经济。1941 年苏德战争爆发后,由于内部南进派 与北进派之争,于 7 月 16 日以内阁总辞职形式将北进派撤换。(3)第三届 近卫内阁(1941 年 7 月 18 日至 10 月 16 日)。成员有外务大臣丰田贞次郎, 大藏大臣小仓正值,陆军大臣东条英机,海军大臣及川古志郎。组阁后,根 据军部制定的*《适应世界形势演变的帝国国策纲要》,于 9 月通过*《帝国 国策施行要领》,确定“在不惜对美(英荷)一战的决心之下”,以 10 月下 旬为期完成战争准备。随后为更加积极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东条内阁取代。
近卫文麿(1891—1945)日本首相(1937—1939、1940—1941、1941)。 公爵。1917 年京都帝国大学毕业,入内务省供职。1919 年随同*西园寺公望 出席巴黎和会。次年为贵族院世袭议员,1933 年任贵族院议长。1937 年 6 月首次受命组阁,发动并扩大侵华战争。1938 年 1 月发表“今后不以国民政 府为对手”的第一次对华声明,取消和平谈判的解决方式。日中战争进入相 持阶段后,转而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1938 年 11 月发 表“虽国民政府,亦近卫文唐不拒绝”、“建设东亚新秩序”的第二次对华 声明。同年 12 月又发表“睦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的第三次对华声 明,再次向中国国民政府诱降,但均未奏效。1939 年 1 月下野。1940 年 7 月组成第二届内阁,对内组织*大政翼赞会,推进“新体制运动”,对外与德、 意缔结军事同盟,井同美国谈判,同时又与苏联签订中立条约。1941 年 7 月 由于对外政策上的分歧,更换外务大臣*松冈洋右,组成第三届内阁,在“不 借对美一战”的南进方针下,继续与美国谈判。同年 10 月再次下野。太平洋 战争爆发后闲居。1944 年后曾谋求推翻东条内阁和早日结束战争。1945 年夏 被任命为对苏特使,企图通过苏联的斡旋,与英美议和,但未成。日本投降 后,任东久迩宫内阁国务大臣、内大臣府御用挂,起草宪法修正案后被定为 甲级战犯,1945 年 12 月 16 日服毒自杀。参见“近卫内阁”。
近卫声明 侵华战争时,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发表的对华声明。共三次, 第一次:近卫内阁宣告“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方针的声明。日本侵占南京 后,通过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OskarP.Trautman,1877—1950),再次向蒋 介石政府提出“媾和”,企图借军事胜利迫使中国投降。1938 年 11 月 11 日, 御前会议通过*《处理中国事变根木方针》,在附件中开列苛刻的“媾和”条 件。由于中国人民坚决反对,蒋介石政府来敢答应。日本近卫内阁经过日本 大本营和内阁联席会议,于同年 1 月 16 日发表此声明。宣告“今后将不以国 民政府为对手”,声称此乃“较之否认该政府更为强硬”,是“把它彻底撇 开”,另外扶植卖国投降的“支那新玫权”而与之实现“调整两国邦交”。 第二次:近工内阁宣告“虽国民政府亦不拒绝”方针的声明。日军侵占广州 和武汉后,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由于速战速决的侵华战略破产,日本面 临长期战争局面,被迫改变以军事进攻为主的政策,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 事打击为辅的方针。1938 年 11 月 3 日,日本近卫内阁发表此件。声称日本 的目标是建立以“日满华三国合作”为根本的“东亚新秩序”。修改了近卫 第一次对华声明的“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方针,宣告“如果国民政府抛弃 以前的一贯政策,更换人事组织,取得新生成果,参加新秩序建设,我方也 不予拒绝”。同时,多方加紧了对国民党的诱降活动。第三次:近卫内阁重 申*《日华新关系调整方针》的声明。1938 年 12 月 22 日,日本近卫内阁在 汪精卫等人叛逃降日到达河内之后,发表此件。鼓吹“日满华三国应以建设 东亚新秩序为共同目标而联合起来,共谋实现相互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 济合作”。进一步对国民党进行诱降。同月 29 日,汪精工发表致蒋介石等人 的通电(以该日代号称“艳电”)与之呼应。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