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琼还给已经称帝的石敬瑭上表,自称成德军“留后”,也即临时管理者。这个职称的实际含义是:现在,我就是这儿的爷!跟你朝廷打声招呼,同意这个“留后”做“节度使”,爷就可以临时效忠,不同意,爷就改换门庭——天下不是你后晋一家。他跟朝廷解释原节度使之死,说这件事是军人动乱,杀掉董温琪全家,跟我秘琼没关系。
但成德军,在河北中部,与北部的范阳也即幽州、南部的魏博也即天雄,史称“河朔三镇”,是当时仅次于河东的大藩,政治地位、地理位置均极为重要,这三地的节度使,都是中原元帅级的人物。秘琼作恶前不过是董温琪麾下的牙内都虞候,一个小小的省军区办公室主任,无资格无业绩,就来做如此大藩的节度使,嫩了点倒在其次,重要的是,如果他这么干,很可能导致更多人效法,也会引发莫测的权力风险。
石敬瑭权衡利弊,做出了一个折中处理:派出更凶悍的人物安重荣去做节度使,转秘琼为齐州(今山东济南)防御使,但不追究他杀害董温琪、霸占董氏财产的罪恶。秘琼本来格局就不大,接受了这个处理意见,收拾了昧心而来的财富,准备到济南上任去了。
但是秘琼遇到了范延光。
范延光时任天雄节度使,在今河北大名、邯郸一带驻防。
秘琼要到济南,就要借道此地。范延光闻听秘琼来,当即动了杀心。
二人以前曾经就有矛盾,现在秘琼将要去齐州就任,路过天雄境内,正好可以杀人灭口啦——何况,秘琼的车队该有多少董温琪家的财富啊!范延光于是派兵在半路拦截了车队,杀死秘琼,全部财产掠为己有。然后给石敬瑭上一个奏章,说在魏博境内捕捉强盗,秘琼在混乱中被士兵误杀。
石敬瑭对此不作究问——他也没法究问。整个五代时期,法治紊乱。
范延光“投水而死”
后来范延光又反石敬瑭,最后总算“和平解决”,范延光移镇天平军(治所在今山东东平县)。但范延光觉得出任天平节度使,虽然还有“东平郡王”之类朝官名誉,但实际上毕竟是一种明升暗降式的使用。天平军与天雄军比,其规制不在一个档次上,天平军远不及天雄军地理位置重要。对于藩帅来说,移镇就意味着不信任。当初石敬瑭镇守河东,就是因为李从珂要其移镇到天平军,这才有了后来晋阳大战。范延光年事已高,军政失势,东山再起无望,于是准备告老还乡,守着积年掠夺的不义之财度过悠悠岁月。
石敬瑭正巴不得有这样好结局,当下应允。
于是,范延光带上他的所有财货,准备向家乡河阳(今属河南孟县)开拔,史称“重载而行”。但杨光远早就觊觎他的财富,史称“利其货,且虑为子孙之患”,贪图他的财货,并且担心他以后会成为杨氏子孙的祸害,决计施出毒辣手段,杀掉范延光。
后晋首都迁移到汴梁,洛阳成为后晋西京,杨光远当时正做着西京留守,但兼领河阳军镇。于是上奏道:“范延光是个叛臣,他养老不把家放在汴梁或洛阳,而放归都城之外,恐怕他还会勾结敌国。说不定哪天就跑到敌国去了,成为我晋国之患!不如早一点除掉他!”
但石敬瑭认为既然已经赦免他的罪,且颁发了“铁券”,许他不死,如果再杀他,会失信于天下,就没有答应杨光远的奏章。杨光远不死心,又上奏要求敕令范延光留居西京洛阳,不能去河阳。石敬瑭答应了这个要求。范延光只好转赴洛阳。
杨光远派出自己的儿子带领甲士包围了范延光下榻的府邸,逼他自杀。范延光不服,质问杨子道:“天子在上,赐我铁券,许我不死!尔父子怎能如此待我?嗯?”这一番话透露了这位昔日藩帅的“不达时务”。在一个没有规则的无道邦国,试图讨论规则,实在是昏妄愚蠢至极。“铁券”背后的规则没有成为他的挡箭牌。杨子抽出白晃晃的钢刀,找个理由逼迫着他上马,向黄河渡口走去。上了浮桥以后,杨子将其连人带马挤到水里,看着这位曾经梦想得到赭黄袍的人物,一点一点地,沉了。
杨光远上奏说:“范延光自杀,投水而死。”然后堂而皇之地将范氏家财全部据为己有。石敬瑭明知个中缘由,但是惧怕杨光远的彪悍,也不敢深究诘问,只追赠了范延光一个“太子太师”的荣誉职衔,为他“辍朝”三日,三天哀悼,不上朝,完事。
很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实:董温琪遇到秘琼,秘琼遇到范延光,范延光遇到杨光远,各自一世经营、掠夺的财富转瞬间成为他人囊中之物。而杨光远也不是最后的胜利者,他后来试图谋取更大利益,勾结契丹,终于让石敬瑭下了狠心,派出大将李守贞围死了他。再以后,李守贞的死相也很惨。
他们无人如愿得到并享用那件梦想中的赭黄袍。
他们也无人平安地得到并享用一世用之不尽的金山银山。
玖 从刘知远到郭威
安史之后,拥戴新主案例屡见不鲜。所以,纵容士卒将帅,演成骄兵悍将之局面。郭威立威,严格执行军法军令,有刘知远的传统,但比刘知远更公正——刘知远是滥杀,郭威是按法诛杀。这是二人威权正当性的不同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