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远不动,啥意思?
石重贵作为与耶律德光“下棋”的“棋手”,看到了这盘大棋“不接”的后果,因此极为失望,疑心也更重了。
他对亲近的人说:“太原根本就不帮朕,这人必有反叛图谋。嘁!如果这人有当天子的福分,干吗不早点干!”
从此以后,虽然任用刘知远为诸军都统也即总司令,但实际上没有给他施行指挥的权力。朝廷密谋军国大事,也不再让刘知远参加。刘知远也自知被朝廷疏远,隐忍不言,更加谨慎处事,自我守护。
郭威察觉到刘知远的忧虑之色,有一天对他说:“河东地方,山川险要而坚固,风俗又多崇尚勇武,况此地还多产战马,咱们无事时可致力于耕作生产,有事时积极操练军旅之事,这是成就霸业和王道的资源依凭,我们没有什么可忧虑的!”
郭威这个意见并无出奇之处,但此时此刻,刘知远需要一个“同谋”,一个“知音”,以此“心心相印”,可在日后的战略展开中,默契配合。郭威一番话,成就了他在后汉最重要的“合伙人”地位。
刘知远接受了郭威的说法,反意已决。
契丹进入汴梁之后,刘知远先是派藩将王峻带上三道表章去见耶律德光。
这三道表章的主旨分别是:
一、祝贺契丹入据中原。
二、告知耶律德光,河东之地,夷、夏杂居共处,天下有事,士卒屯聚,所以我刘知远不敢离镇前往汴梁朝贺。
三、本应献上贡品,但契丹有一支部队屯于太原附近,太原城中人心忧惧,等皇上您召还此军,道路畅通,我就派人来汴梁送贡品。
三道奏章说的道理,言不由衷之处,傻子也明白;无懈可击之处,鬼头也无奈。耶律德光知道遭遇的这个对手不是等闲之辈。
耶律德光在石敬瑭时就见识过刘知远,据《新五代史·汉高祖纪》记录说,耶律德光送石敬瑭去攻取后唐京师洛阳时,走到潞洲,有个告别仪式,他指着刘知远对石敬瑭说:“这个都军很是‘操剌’(音蜡),以后没有大的事故,不要丢弃他,要好好任用!”
“操剌”是当时流行的一个俗语,意思就是“勇猛”。
刘知远曾在契丹奔袭张敬达时有过战役配合,耶律德光应该能感觉到刘知远的分量。现在,这位“操剌”的翻着眼白的将军据守着天下第一大藩河东。耶律德光知道奈何不了他,于是干脆取怀柔政策,也即“羁縻”政策。
他“赐给”刘知远一道诏书,给予称赞和表彰。诏书由翰林们拟,待到他审批诏书时,又在刘知远姓名之上加了“儿”字,同时赐给木拐。按契丹人传统礼节,称“儿”是表示亲近;赠拐是礼遇优待。一般人得不到这个待遇。契丹主期待这样的控制与抚慰,能换来刘知远的臣服。
怀大志“远猷庙算”
刘知远得到契丹礼遇之后,觉得应该礼尚往来,有所表示,于是又派出使者,向契丹献上珍奇的丝帛、名贵的马匹,但他就是不“归朝”,就是不到汴梁来朝见新主。契丹主没有等来刘知远,不免失望。等到河东使者返回时,他让使者告诉刘知远:“你既不奉事南朝晋国,又不奉事北朝契丹,你打算等什么?”
这时郭威正做着蕃汉兵马都孔目,这是负责各族兵马日常事务的秘书总长,他听到使者回报后,对刘知远说:“胡虏对我们河东怨恨很深啦!王峻此前说过,契丹贪婪、残暴,已经失掉人心。可以预期,契丹必不能长久占据中原。我们的机会在后面。”
刘知远深以为然。
刘知远与郭威战略思路一致,配合得相当默契。
天下有识者投奔河东的人很多,每一场大战之后,都有人来投河东。在以后的日子里,刘知远已经有了五万精甲步骑。此时,他的基本战略是:首先称霸河东,以此作为“龙兴之地”,而后伺机进取中原。
站在历史的后面来看刘知远,应该说,他的谋略远在赵延寿、杜重威之上,甚至远在石敬瑭之上。他善于等待时机,更善于选择时机(我没有说“窥伺时机”),尤为重要的是,他懂得顺应人心(我没有说“利用人心”)。就事论事而言,刘知远这一番思考,在公元947年,是一个可与“隆中对”相媲美的战略规划。
一切皆在刘知远预料之中。
当时各藩镇州牧,天下精英,无人有此远猷庙算。在五代乱世“争天下”的大格局中,他在这一年的表现无人能及——连耶律德光也不及。
就在后晋亡国的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事情。远在川陕甘交界处,有一位原属于后晋的藩帅没有为后晋复国而努力,也没有投降契丹求富贵,更没有依靠河东等时机,而是——归附了地当川巴的后蜀国。此人就是前述的雄武(今甘肃榆中)节度使何重建。
刘知远听到这个消息,感慨道:“戎狄凭陵,中原无主,今藩镇外附,吾为方伯,良可愧也!”契丹入侵吾土,蹂躏吾民,而中原没有君主,致使藩镇更向外投靠!我身为中原一方长官,实在感到太惭愧了!
这一番话透露的血性是不难窥见的,但这一番话留给将佐们的暗示也是不难窥见的——中原无主!真命天子在哪里?更重要的是,刘知远知道何重建“归附”给后蜀的秦、阶、成三州,地理位置太重要啦!将来入据中原,这三州就相当于中原西北屏障,现在从中原失去,再收复,那是要费气力的!如果没有中原意识,就做一方藩帅,他是不会心疼这三州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