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威知道白承福部族多年积攒的财货不少,白承福家里更富有,据说喂马都用银食槽,于是劝说刘知远杀死他们,没收其所有财产用来养河东军队。
这个意见正中下怀。于是刘知远上密表,称“吐谷浑反复无常,白可久投降契丹,余众难保忠诚不二。可以把他们迁往内地”。出帝石重贵接受这个意见,派使者将吐谷浑部落一千九百人分别安置河北、河南各州。
刘知远又让郭威诱使白承福等部落首领们住到太原城里。一切安排妥当后,找个机会诬陷白承福等五个部族聚谋反叛,一夜之间大兵包围了他们的府邸,杀死了所有的部族首领和家眷四百多人,抄没了他们的家财。
从此,吐谷浑部落群龙无首,渐渐衰微消散。
刘知远就是这样杀人不眨眼。
有些人对他根本不构成威胁,但只要他感到威胁,还是会动杀机。他杀害皇后王淑妃、许王李从益,下手之狠毒,闻之令人咋舌。
现在,擅杀的刘知远成为驱逐契丹的英雄,在中原大地上,继“后晋”之后,建构了五代的第四个王朝——“后汉”。而他倚为心腹的大将郭威,在河北招兵买马之际,赵匡胤进入了后汉王朝。老赵与他的父亲赵弘殷同在郭威麾下。几年后,郭威被人“阴谋拥戴”,“黄袍加身”,反手灭掉“后汉”,建构了五代最后一个王朝——“后周”。又过了几年时间,五代进入了大帝柴荣时代,而赵匡胤已经战功赫赫,做了后周的高级将领,直做到大周帝国的殿前都点检。尔后,有“陈桥兵变”,有了大宋帝国。
后汉帝国的“擎天柱”
刘知远称帝建立后汉,一年后死去。十八岁的刘承祐即位,史称隐帝。
一场司空见惯的宫廷内斗开始。隐帝听信来源不一的小报告,在群臣中不自觉地搅动起一场互相间的咬噬。
犹如“后李嗣源王朝”不知不觉间进入李从珂时代、“后李从珂王朝”不知不觉间进入石敬瑭时代、“后石敬瑭王朝”不知不觉间进入刘知远时代一样,“后刘知远时代”也不知不觉间进入了郭威时代。
这类景观反复印证着安重荣的名言:“今世天子,兵强马壮则为之耳!”
郭威,继李从珂、石敬瑭、刘知远之后,成为又一个“兵强马壮”的人物。按照安重荣揭示的“规律”,他哪里能够不被九五之尊所诱惑,不去做“今世天子”呢!像李从珂、石敬瑭、刘知远一样,他也禁不住诱惑。但不一样的是:郭威与李从珂比,诛伐治乱,手段凌厉;与石敬瑭比,抗击契丹,有格局有胆气;与刘知远比,他器量更恢宏,有了“治理”而不是“统治”的政治管理心态。他深刻地影响了养子柴荣。到了大帝柴荣时代来临时,天下已经初现从“霸道”走向“王道”的曙光,郭威建构的后周帝国,在“赵匡胤时代”这个大的转型期,成为夹杂着“秕政”与“仁政”的重要过渡。
公元848年秋,隐帝初年,李守贞据河中(今山西永济县)、赵思绾据永兴(今西安)、王景崇据凤翔(今属陕西宝鸡),三镇先后举兵反叛。
军情紧急,隐帝调动起全国兵力,分头征讨,命枢密使郭威为西面军前招慰安抚使,各军都受郭威节制。这个临时职务相当于讨伐三镇的前敌总指挥,郭威一举掌握了后汉帝国的军政大权。
到公元949年夏,郭威领兵平定三镇。
这一年冬十月,契丹又来进犯河北诸镇,郭威又率兵抵御,相持一个月后,契丹遁归。
郭威于是声名卓著,赫然成为后汉擎天一柱,有了“兵强马壮”的资本。
李守贞的命定克星
平定三镇,特别是平定李守贞,是五代史上的著名事件。由这一事件可以看到五代藩镇试图走向“九五之尊”,屡仆屡起、屡起屡仆的抽风式间歇发作有多么滑稽——但在当事人那里,却是一个严肃的征略天下第一等大事。
李守贞,也是我进入五代史研究后,很关心的一位名将。他所经历的若干大战都与契丹有关。应该说他是反契丹不遗余力的威武军人。但杜重威死后,他也有了“异志”。
他自以为后晋时曾为上将,有战功,好施舍,得士卒心,也是一个“兵强马壮”的人物。后汉新造,天子年少,朝廷执政中也是年轻人多,没有几个老人,于是有了轻慢朝廷之心。史称李守贞“招纳亡命,养死士,治城堑,缮甲兵,昼夜不息”。
让我惊讶的是:这位抗击契丹的英雄李守贞,居然也多次派人“间道赍蜡丸结契丹”,派人带着蜡丸密信,从小道抄近路,去联络契丹!这意图就是继续走石敬瑭曾经走过的路,走杨光远、赵德钧、赵延寿、杜重威走了多年没有走通的路。他以为他或许能走通。李守贞的逻辑是:后汉是反契丹的;而我李守贞是可以反后汉的;我应该就是“石敬瑭第二”的最佳人选。
但让后汉幸运的是,李守贞的蜡丸密信“屡为边吏所获”,多次被边防哨所所缴获,他根本就没有送出去。
按照儒学理念,李守贞这类做法除了犯了政治上的“叛逆”之罪外,还属于伦理意义上坏了“夷夏之防”,深入一点分析,更属于哲学上的“不知天命”。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