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王峻还有严重的妒忌心。他看不得他人晋升。当时的枢密副使郑仁诲、皇城使向训、恩州团练使李重进等人,都是郭威在藩镇时的心腹将佐,郭威称帝后,逐渐提拔起用了这些人物。王峻酸得像个醋坛子,开始耍赖,多次上表称说有病,请求皇上解除政务,事实上是以此来试探郭威。郭威也是明白人,比王峻大度。他不与王峻计较,多次派遣左右侍者去劝慰他,并敦促他来上朝——多少国家大事等着你来处理啊!——但王峻对使者的回答,言词、意气都异常激烈,透着顽梗和酸劲。郭威还是不跟他计较。
王峻在“病”中,又给各藩镇节度使去信,要他们保举王峻,意思是“国家不能没有王峻”之类。各藩镇觉得这也不算什么难事,就分别写来“保举证书”。郭威这才感觉到惊讶:如此下去,朝官联络地方,岂不架空皇上?
但郭威还是继续派人去劝慰他敦促他,要尽快来上朝。最后有个朝官给郭威出主意说:“陛下只须扬言:就要亲自驾临王峻府邸,王峻必定不敢不来。”郭威来了这么一招。王峻想想,也差不多啦,折腾个够,上朝了。
郭威对王峻有了不满,但也还是纵容他,不跟他闹翻。
惹帝怒郭威使辣手
当年诬告李崧的人还在,一个叫葛延遇,一个叫李澄。李崧毕竟冤死,又是一时名相,所以,到了郭威时代,就有人要给李崧复仇,其中就有当朝的翰林学士徐台符。他请求捉了这两个恶人,让那边的李崧得以瞑目。
朝议此事时有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冯道为首的“不杀”派。他们认为事情过去多年,期间,朝廷已经多次下过赦免天下的诏书,不应该再动杀机。另一种意见就是王峻为首的“必杀”派。他们认为徐台符这个奏章很义气,对于恶人就该追杀到天涯海角。
两种意见各有一端之理。这时,郭威的天平还是倾向于王峻这边的,他同意了王峻的意见,多少有向王峻讨好的动机。
不久黄河决口,王峻主动请求前往巡视。
郭威趁王峻出巡的机会,召养子柴荣入朝。
原来,王峻特别反对的一件事就是让当时镇守濮阳的镇宁节度使柴荣进京。史称王峻忌惮柴荣的“英烈”,他有点害怕柴荣的英武勇烈,所以,柴荣在镇所时,屡次要求入朝,都被王峻“驳回”。现在王峻暂时不在朝廷,柴荣就趁机来京了。
跟着柴荣进京的还有马全义。此人在河中(今山西永济县)时曾为李守贞的部将,有过几次战役,甚至局部挫败过郭威的部将,现在柴荣麾下执掌亲兵。郭威召见他后,给他补了个殿前指挥使(皇家卫队司令),还对左右说:“这个马全义啊,他很忠于他服务的主人。过去在河中,多次挫败我的军队。你们应该向他学习啊!”
王峻在黄河边,听说柴荣入朝啦,马上从河岸回来。他太担心柴荣啦!
这事让郭威越来越不高兴。
有一次,郭威对王峻说:“朕出身于贫寒之家,可以说是饱尝了人世的艰辛困苦,见多了时世的沉沦动乱,如今成为帝王,岂敢厚待自己的供养而让下民吃苦呢!”这话是自我表白,在帝王中确属难得,但也是对王峻的一个提醒。所以,后来郭威准备把苏逢吉的一处宅子赏赐给王峻时,王峻做出姿态,没有接受,他说:“苏逢吉诛灭李崧家族,就是为了这片宅子啊!”他拒绝了。
但王峻在自己供职的枢密院里修建了一所很气派很豪华很高大的公署。落成时,还请了郭威来观赏。郭威没有说什么,不久,也在宫中的内园里建了个小巧的宫殿。王峻见了,来了严肃劲儿,他批评郭威道:“皇宫宫室那么多,又建这个,有啥用啊!”郭威第一次开始讥讽他:“枢密院的房子也不少啦,你干吗还要在里面再造公署呢?”
俩人像顽童一般在置气。这样,互相离开“礼”就有了距离,君不像个君,臣也不像个臣了。
王峻已经做到了枢密使,但还是多次要求领一个藩镇干干。郭威开始不答应,最后被他磨不过,让他兼任了平卢节度使(治所在山东青州)。这是当年杨光远的镇所。
王峻晚节更加狂躁,“悖礼”之举屡屡出现。
有一位礼部侍郎名赵上交,负责当时的科举考试。考贡生的时候,为了保证考试的公正,赵上交拟定并申明了一项精密制度,其中之一就是恢复唐代以来的“糊名”制,也即将考生的姓名籍贯之类信息用一张小的纸条在考卷上粘贴盖住,这样,批改考卷的主考官就不会知道考生,以此避免营私舞弊。大宋帝国坚持了这项制度,甚至还进一步做到将考生的卷子找人誊抄一遍,主考官只能看到誊抄的卷子,看不到考生的原来卷子。且说这个赵上交用这个办法得到了几个知名的读书人,时论认为“得士”,得到优秀人士。“得士”是考试最终的诉求。国家要“得士”,必须保证考试公正,这是帝制时代考试制度执行者的基本共识。
但王峻开始破坏这个规则。他推举一个他喜欢的童子,希望借助“走后门”方式让这位童子中举。
但赵上交乃是一位负才任气的士大夫,他不吃这一套。这人长得也一表人才,有一种桀骜不驯的才子气。他拒绝了当朝第一权贵王峻的“非礼”也是“非理”的要求。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