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汉—契丹联军布局是:刘崇居中军,张元徽领左军,契丹杨衮领右军。总兵力四万余人。
北汉兵在北。
后周兵在南。
这时候在刮东北风。
东北风从正面、侧面扫掠着后周兵。
除了风声和偶尔的马嘶声,两军应该在方圆几十里的紧张对峙中有了大战前的寂静。
一战告捷大败北汉兵
北汉主刘崇遥见周兵不多,有点后悔向契丹借兵。他认为不用契丹兵也可击败后周军队。刘崇对诸将说:“我自用汉军就可破周军,何必一定要用契丹!今日不只要克周军,也要使契丹对我心服。”轻敌情绪溢于言表。
杨衮策马前来觇望周军,多年的征战经验告诉他:这是一支经由郭威训练出来的大军,不可小觑。他退回去对北汉主说:“这是劲敌啊!未可轻进!”
北汉主有一种临战前的兴奋,他激动地说:“时不可失,请公勿言,试观我战!”
杨衮听后默然不悦。
忽然,东北风开始转向,居然变成了南风!
每一个北汉兵都感到了迎面来风的冲击。
契丹大将杨衮预感到不祥,他所在的位置让他看到了周兵的左翼和中军。
风向的转变,让北汉一位文官枢密直学士王得中看出了危险。他劝刘崇,风向突变,吉凶未卜,或有不利,不宜出击。刘崇此时已经听不进劝告。杨衮再次向刘崇进言,劝他小心为上。刘崇骑在马上,细细的胡须迎风飘动,有了舍我其谁的慷慨。他很不礼貌地向杨衮挥挥手,说:“时不可失,请公勿言!”
杨衮闻言愤愤然而去。
待双方布阵完毕,刘崇觉得主动出击的时机到了,于是命正当后周右军的张元徽率左军首先进攻。
张元徽催动万余人马向后周右军杀去。
后周右翼不足三千人,指挥樊爱能、何徽应该听说不久前张元徽伏杀李筠部将穆令均的战事,两军刚刚遇合,还没有交手呢,已经没有了勇气,居然不战而逃,三千人的队伍一时溃散,没有跟随樊爱能的,约近千人脱下盔甲放下武器跪倒双膝,投降北汉。
后周右翼阵脚大乱——很快,右翼已经不复存在。这样,后周的中军和御林军拱卫的指挥部右侧已经完全暴露。
周世宗柴荣观察战场形势后,深知局势瞬息万变,有此一败,后周士气正在丢失,也许只需要一个呼哨,就有可能全军溃逃。但就是这样的时刻,柴荣显示了一个统帅的天才。他看到左翼李重进那里碑碣一般镇静,李重进与白重赞似乎正在等待战机。于是,大帝柴荣不但毫无惧色,反而更加冷静。冒着北汉射来的箭簇,他调动起亲兵来——督战。
内殿直马仁瑀对众将士说:“让陛下的乘舆受敌,还用我辈干什么!”跃马引弓大呼,连续射杀数十人,后周士气益振。
殿前右番行首马全义对大帝柴荣说:“贼势到头了,也就这样了,不会有大的动作了,很快就会被我所擒了。愿陛下按辔勿动,慢慢看诸将破敌就是。”说罢,也带领数百骑兵冲入敌阵。
当后周兵万分危急之际,赵匡胤的天才也同时显现出来。他对身边将士说:“主上如此危险,我等怎能不拼性命!”
张永德没有得到命令,在他的职业习惯中,此时只应护卫皇帝柴荣,其他,不遑多想。老赵看到傻乎乎镇定着的上级张永德,忽然建议道:“太尉,贼寇表面气焰嚣张,但我等力战决计可以打败他!您手下有众多能左手射箭的士兵,请领兵登高,射箭出击为左翼,我领兵为右翼攻击。国家安危存亡,在此一举!”
张永德一怔,但多年征战的经验让他立即就明白了,老赵的建议在此时乃是一个胜负手,存在着转败为胜的战机。于是并不计较上下级的格局,就按照下级老赵的临时动议行动起来。他与老赵各率二千人开始了布阵与冲锋。
他俩等于机动替补了樊爱能右军的全部空当,从后周禁军中调出四千人扑向了张元徽。
我猜想张永德的二千箭手应该分成几个横列,譬如四个横列,每个横列五百人,展开,应有几华里的锋面。他们顺风放箭。他们次第搭弦、射出、后退;后一列队伍向前,继续搭箭、射出、后退;第三列队伍再向前,搭箭、射出、后退……如此循环不断,每一次都有五百枚钢铁箭簇射入北汉军中,连绵不绝,在顺风躺倒的北汉兵尸体横阻中,张元徽感到战场已经不那么流畅了。
如此,虽然后周没有了右翼,但总算稳住了中军和御林军的阵脚。
老赵这边则身先士卒,率军从右翼远远地包抄过来。老赵快马首先冲向北汉前锋,麾下士兵平时受老赵训导,此际拼死,无不以一当百。当我展开想象试图复原这一场战役时,最初想到的是楚霸王的巨鹿之战。二者规模或不相当,但老赵麾下的士气能在大军溃倒之际不但不丧失战斗力,而且越发激起拼死一决的勇气,恐怕是楚霸王也难于达到的军神气场。很快,形势渐渐发生逆转,北汉军队开始心生怯意,向北退却。南风扫掠中,木叶齐飞、血雨迸溅。后周兵的呼喊声追着张元徽的左军,一直透入到北汉的中军、右军。
而李重进和白重赞的左翼,也忽然如山崩一般发出呼啸,向北汉右翼杀去。那一种气势同样不可阻挡。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