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汉军屯驻梁侯驿(今山西沁县附近),后周的昭义(治所即潞州)节度使,大将李筠派遣将军穆令均率步骑兵二千人迎战,李筠自率领大军在太平驿(潞州附近)安营。北汉第一名将张元徽与穆令均交战后,佯败,穆令均得胜追击,张元徽伏兵起,穆令均阵亡,潞州兵被斩杀千余人。李筠初战不利,退归潞州,据城坚守待援。潞州在开封和太原之间,各距二百公里左右。
周世宗柴荣得到了北汉南侵的消息,准备御驾亲征。
但群臣并不信柴荣有战场经验。这个新任的后周皇帝,此前几乎没有战功可言,万一带兵败衄,对立国不久的后周来说,不是耍的。
老臣冯道说:“刘崇自逃归晋阳后,国势蹙,士气丧,必不敢自来。先主晏驾不久,陛下新近即位,人心易动,故陛下不可轻易北征。应遣一员上将去抵御。”
柴荣道:“刘崇庆幸朕有国丧,又看我年轻新立,很有吞并大周、席卷天下之心。朕不可不往。”
冯道坚持争辩。
柴荣道:“过去唐太宗定天下,未尝不去亲征,朕何敢偷安!”
冯道说:“不知道陛下能做唐太宗否?”
柴荣说:“以吾兵力之强,破刘崇如山压卵耳!”
冯道说:“不知道陛下能为‘山’否?”
周世宗听了这话很不高兴——估计没有人听了这话会高兴。冯道自以为是四朝元老(加上契丹,是五朝元老),此番话说出,大有倚老卖老的意思。
但大臣王溥极力鼓励柴荣亲征。
柴荣不听诸位意见,独纳王溥之说,亲征。
两军遭遇对峙巴公原
北汉张元徽前锋正在乘胜扫荡晋中南,进逼潞州。
柴荣下诏,令天雄节度使符彦卿引兵自磁州固镇出北汉军后,镇宁节度使郭崇威副之;又诏河中节度使王彦超引兵自晋州东北邀击北汉,以保义节度使韩通副之;又命马军都指挥使、宁江节度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清淮节度使何徽,义成节度使白重赞,郑州防御使史彦超,前耀州团练使符彦能将兵先趋泽州(在山西东南部),宣徽使向训监军。
显德元年(954)三月十一日,柴荣从大梁出发。随柴荣亲征的有大将张永德、李重进、樊爱能、何徽等人——还有赵匡胤。另遣慕容延钊出军北汉身后,刘词调遣兵员随后跟进。
柴荣志在必得,这阵营,几乎是倾全国之精兵而动。但柴荣等于自己做了先锋官,真正的大兵还在后面,他不管更多,带着不足一万人的先锋部队,只管前进!
五天后,柴荣到达怀州(今河南沁阳)。
控鹤都指挥使(皇家卫队指挥官)赵晁私下对通事舍人(传令官)郑好谦说:“贼势方盛,我军应该持重缓进,挫其锐气。”郑好谦将这番话的意思告诉柴荣。
柴荣正要疾进以占其先机,听到此言,大怒道:“你哪能说出这等话来,一定是有人指使你这样说。说出这个人,就让你活,说不出,就让你死!”郑好谦只好实话实说。柴荣将这俩人都上了枷锁关在怀州的监里。
然后继续前进,当晚,过了泽州,在城东北野营。
北汉主刘崇以为年纪轻轻的柴荣必不敢亲征,他见潞州城坚固,难以攻取,决计越过潞州不动,直取大梁。
不久,北汉兵前锋与后周军前锋在高平以南相遇,一战而退。柴荣担心北汉兵全部撤回晋阳,那样就要攻城,而攻城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平原野战。于是加紧前进。刘崇接到退回的前锋兵将后,在巴公原布阵准备决战。
史上著名的高平之战开始了。由于战场在高平巴公原,所以高平之战又称巴公原之战。高平之战是后周与北汉—契丹联军的一次决战,也是赵匡胤的福缘之战。它让周世宗柴荣重新认识了赵匡胤。高平之战后,基本奠定了中原王朝的稳定性。赖此一战,中原王朝成为当时亚洲地区的一大强国,也为后来大宋王朝的建构预先铺演了地缘环境。
北汉处于山西这个狭窄的地方,地缘上属于河东(大河之东)。五代期间连年征战,国力至刘崇时,已经很微弱。北汉,盛唐时有户二十七万九千一百多家。到北汉末年户口仅余三万五千二百余,约当盛唐时的八分之一不足。刘崇强征十七岁以上男子当兵,总兵力三万多,几乎动员了全国五分之一人口参战。于此可以概见刘崇押注之大。
后周大军日夜兼程,直抵高平南郊。军队在晋城境内安排了供给府库即后勤管理机构,当时叫管理院,前后迤逦有几个村子。周世宗进入晋城地界,受到将士们欢迎,他乘坐的车辇被围住,士兵要一睹皇帝风采,柴荣从车辇走下,与士兵见面步行一段路,然后上车,至今晋城还有下辇村、上辇村。柴荣还做了充分的战前动员。他知道此战意义重大。
柴荣在追击北汉前锋部队时,刘词后续大军还没有跟上,在人数上处于劣势,北汉赢得了先期优势。
巴公原决战就要开始了。
后周左翼为李重进、白重赞;右翼为樊爱能、何徽;张永德领御林军跟随柴荣,居于中军,算是中军之内的总指挥部。左、右、中军,加指挥部,四个方阵,总兵力不到一万人。赵匡胤在张永德麾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