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粮于敌”的想法落空,“敌方”地盘无粮!这个严峻事实,让大帝柴荣紧急调动曾经做过转运使的李谷来处理。
李谷当时已经在汴梁做三司使负责国家财政工作了,此际,又被火急调到晋阳来做大军的后勤部长。李谷巧妙盘算、认真规划,终于为大军凑齐了足以支撑下去的军需。
月底,周世宗柴荣从潞州赴晋阳督战。
北汉忻州(今属山西)监军,杀了刺史及契丹所遣戍守将军,投降周师。
北汉代州防御使郑处谦杀掉契丹监军,举城来降周师。世宗将代州置为静塞军,以郑处谦为节度使。
这时刘崇派往契丹请援回来的王得中正在代州城里。郑处谦的部下,代州将桑珪等人很诡异地杀了郑处谦,向世宗柴荣诬奏他“潜通契丹”。这应该是在柴荣前争功的一个血案。
随后,桑珪等人将王得中送往周师。
柴荣很喜欢这个读书人。当初在高平大战,看到风向不对,他劝谏刘崇小心,刘崇不听,结果大败。证明这个读书人很有点头脑。就给他松绑,还赐给他玉带、马匹等。然后问他:“你到契丹去请援,你可知道契丹军什么时候会到晋阳?”
王得中说:“我只受命去送杨衮,没有别的使命。”
有人对王得中说:“契丹可是答应你发兵来了!你不说实情,万一契丹军很快到达,你可就危在旦夕啦!”
王得中的回答是一篇大实话,他说:“吾食刘氏俸禄,又有老母在围城中,若以实情告之,周人必发兵据险以拒契丹。如此,家国两亡,吾独生何益!不如杀身以全家国,所得多矣!”
契丹骑兵数千人,很快出现在忻州、代州之间,作为北汉遥远的声援。
柴荣发现无法收买王得中,最后还是杀了他。
战场形势渐渐有了变化,开始向不利于周师的态势转移。
河东行营都部署符彦卿奏请增加兵力,柴荣派遣李筠、张永德将兵三千增援。契丹的散兵游骑不时出现在忻州城下,符彦卿与诸将列阵以待。大将史彦超带二十骑为前锋,遇到契丹,当即驰入阵内血战。李筠引兵跟进,一战,杀契丹二千人。史彦超恃勇轻进,穷追败寇,渐渐离开大军,契丹援军赶来,众寡不敌,为契丹所杀,李筠仅仅幸免于死。在契丹的反击中,周兵死伤甚众。符彦卿退保忻州,后来又引兵退还晋阳城外中军大营。
符彦卿一路等于败归。
大兵久围晋阳。多次从国内征调军卒民夫,东自怀州(今河南沁阳)、孟州(今河南孟县),西及蒲(今山西永济)、陕(今河南三门峡),来攻晋阳,几个月过去了,没有攻克。又有连绵不断的淫雨,征调而来的士兵大多生病,似有疫情蔓延。史彦超战死,符彦卿又退兵。
这一局面很像当年张敬达征讨石敬瑭。
大帝柴荣感到胜算不大,经过几个昼夜的思考,决计退兵。
公元954年六月,世宗拔营。
老将药元福对世宗说:“进军易,退军难啊!”
世宗道:“朕将这个断后的事全部交给你!”
药元福于是整顿将士排成谨严的战术队形,殿后,缓缓而退。北汉果然出兵追踪。药元福将其击退,保护了中军安全撤退。
但是大军回还还是太仓促,李谷千辛万苦征集而来的数十万(石、束)刍粮在城下,无法携带,全部焚弃。而军中有流言四起,相互惊扰,甚至有相互剽掠的事出现。军需辎重损失无法计算。最后所得到的北汉州郡刺史也都弃城逃跑。代州桑珪等人想跟从周师南退,又担心诬杀郑处谦事受军法处分;但已经背叛北汉,又不能再次投降北汉,于是据城自守。最后被北汉攻克。
经过小半年的战争,又回到了半年前的地缘态势。
居河东北汉不血食
周师虽退,声威大震,此外在撤退中,还将北汉臣民十余万人迁往河南,削弱了北汉政权的兵源和赋税来源,使它的战争动员能力大大下降。在后来的日子里,赵匡胤征北汉,也学习柴荣的做法,迁徙北汉太原附近诸州郡十来万人到南部诸州,再一次削弱了北汉的赋税来源,等于从经济上打击了北汉,这才为宋太宗赵光义最终平定北汉预先做了铺垫。历史上来看,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两次迁徙北汉居民,都是在为赵光义“打工”。
北汉主刘崇因此而忧愤成疾,将军国大事都委托给儿子、侍卫都指挥使刘承钧。又挨了小半年,到了冬底下,刘崇病重,不久去世。刘承钧代理国政。
刘承钧派出使者向契丹报丧。契丹派人来“册立”刘承钧为皇帝。刘承钧每次向契丹主上表,都自称“男”。契丹回他的诏书,称他“儿皇帝”。
赵匡胤建构大宋后,曾经派遣使者对刘承钧说:“君家与周氏世仇,应该不屈。但我大宋与你并无世仇啊!为何困扰河东一方之民?你要小心:契丹很多诈谋,最终是不可以依靠的。君若有志于中国,可以下太行来一决胜负。”
北汉主刘承钧也派遣了使者回复道:“为我谢赵君。我刘家本来不是‘叛人’,现在之所以区区守此河东一方之地,实在是因为惧怕我汉氏祖宗不血食也。河东土地兵甲,不足当中国之十分之一,哪里敢深入中原作战?君如果真的愿意决胜负,当过团柏谷(今属山西太古)来,我愿背城与您一战。”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