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57年冬十月,后周开始设立“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于教化”诸科,以此荐举人才。《资治通鉴》胡三省解释说:这就是所谓“制举”,也即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当时下诏告知天下应试者,不限以前资格、现任职官,道士僧徒、庶民百姓,都可以应诏。考生所在州府,要依每年贡举人式例,有合格者,送往尚书吏部。考题为策论三道,共三千字以上,当日取文理俱优者,如人物聪明俊秀,就可解送吏部,来年十月集京师。即使已经做了朝官的,也可以上表自我推荐。
此事可以考见大周对人才的渴求。
这些事前后准备了不到一年时间,文治初见成效。
周世宗也曾于戎马倥偬国家建设之余,弄弄诗词歌赋之类,有时也颇得意,就拿了自己写的诗歌向学士窦俨显摆,并问:“朕这诗,可向外宣布否?”窦俨看后说:“诗,是专门之学。如果下决心精心学习,那就妨碍国家机务;如果不能精心切磋,恐怕又不能尽善。”一番话,说动柴荣,史称“世宗解其意,遂不作诗”,世宗明白了窦俨的意思(那诗写得还不够好,没有天分),从此以后,不再作诗。
第三次御驾亲征
寿州虽然攻克,但淮南全境还没有平定,而契丹阴影还在。
后周朝廷得到一个好一点的消息:北汉麟州刺史杨重训率城投降。世宗马上任命他为麟州防御使,以示鼓励。但一年来,北边不断有契丹与北汉异动的消息,虽然没有大的边警,但谁也不敢掉以轻心。而要解决契丹问题,必先解决江淮问题。“先南后北”,这是王朴《平边策》的基本意见,周世宗柴荣认同这个意见。于是,淮南必在平定规划之中。
京师百万人众,粮草需要漕运解决。趁着枯水期,世宗下诏疏通汴水,使之流入五丈河,从此齐、鲁漕运船可以直达汴梁。
京师的问题解决了。世宗又任命枢密副使、户部侍郎王朴为检校太保,代理枢密使。同时任命赵匡胤为义成(今河南滑县)节度使。随后,又以王朴为东京留守,准许他据实际情况便宜从事;以三司使张美代理大内都点检,管理宫禁诸事。一切安排妥当,柴荣开始了第三次御驾亲征,兵锋直指淮南。
公元957年冬十一月,又是一个淮河的枯水季节,柴荣大军到达治所在涡口的镇淮军(今安徽怀远),第二天五更时,渡过淮河,随后,抵达南唐辖区濠州(今安徽凤阳)城西。
濠州东北十八里有一开阔的河滩,唐军在河滩上设置栅栏,四周环水据以固守,认为周师不可能从此地过河。
世宗见状,亲自指挥,命甲士数百人,乘骆驼涉水,赵匡胤则率骑兵跟进,短兵相接,很快拔取河滩营栅。
李重进则率军破濠州南关城。
次日,柴荣亲自率军来攻濠州。
大将王审琦轻取南唐水寨。
唐军在城北面屯战船数百艘,又在淮水中竖立巨大的木头迟滞周师。世宗命水军进攻,拔掉巨木,焚战船七十余艘,斩首两千多级。濠州的附属堡垒羊马城,一面靠水,三面筑墙,也被周师攻破。
濠州城内人心震恐。
夜晚,南唐濠州团练使郭廷谓给周世宗上表说:“臣家在江南,今若马上投降,恐被唐人诛灭全族,请求先遣使者到金陵请命,然后出城投降。”
世宗答应了他。几天后,世宗听说南唐有数百艘战船来到涣水(淮河支流)东面,准备救援濠州,便夜晚派出周师,亲自率领水陆进攻。在洞口(今安徽五河县东,涣水入口)大败唐军,斩首五千余级,俘获两千余人。周师乘胜击鼓东行,所到之处皆被攻克。
两天后,到达泗州(今江苏盱眙,淮河北岸)城下。
赵匡胤先攻城南,烧城门,破水寨。城外的月城(与主城连在一起,半月形)也被攻破。
柴荣戎装登上月城门楼,亲督将士攻取内城。
这期间,北汉有事。北汉主刘承钧自从即位以来,忙于安定境内,没有对外攻略。当月,契丹闻听柴荣南下,即派遣大同节度使、侍中崔勋领兵来会北汉军队,拟共同入侵后周。刘承钧派忠武节度使、同平章事李存瓌领兵与契丹会合,南下犯潞州。但到达城下后,见周师李筠防固甚严,不战而回。北汉主知道契丹并不死拼,实在靠不住,但不敢立即与之断交,便赠送给崔勋丰厚礼物遣还。
契丹与北汉联军返回的消息传到周师大营时,唐泗州守将范再遇举城投降。世宗以范再遇为宿州团练使。这时,泗州城外的农民都已经进入城中,世宗就戒令军中出外砍柴的人不要践踏民田,城中的农民听后非常感动、高兴,争着来献粮草。泗州降后,周师无一士卒敢擅入城内。五代以来,破城之后,动辄剽掠的积习,在柴荣这里得到遏制。
又有情报:唐军战船几百艘,从洞口退往清口(今江苏淮阴市西南)。
世宗置身后的濠州于不顾,令全军东进。他亲率步骑从淮水北岸挺进,赵匡胤则率步骑兵从淮水南岸挺进,其余众将率水军从淮水中流挺进,三军共同追击唐军。我能想象,汗水在冬季寒冷空气的蒸腾中,合着飞扬的尘土,在将士们的脸上,凝结为鬼脸般的图案。
当时淮水之滨久无行人,芦苇茂密如织,到处都是泥淖沟堑,但周师士气正盛,在冰冷的泥水中跋涉前行,都很乐观,似乎忘却了疲劳。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