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干吗?
我猜想他就是在这个病重的日子里孤独地打量那只熟皮口袋。
他应该有过决断的艰难。是否撤换张永德,成了一道政治难题。
刚刚上任几年的大帝柴荣顿在澶州不动,有多少眼睛在觊觎东京汴梁的空虚?这个事件对行营中的文武官员构成了政治焦虑。但他们无人敢私自进入柴荣的行宫军帐。
正当内外惶恐之际,殿前都点检、澶州节度使张永德先生坦荡地走进大帐来见柴荣。他是柴荣的大舅哥,有这层亲戚关系,所以卫兵放行。
张永德带来了群臣的疑问。他说:“天下远未安定,京师空虚,四方诸侯正等着京师有变呢!现在澶州、汴梁相去甚远,陛下不马上回京安定人情,万一‘有不可讳,奈宗庙何?’”
柴荣在病榻上看着他,然后问道:“谁让你来说这样一番话的?”
张永德实言相告:“群臣之意皆愿如此——请陛下尽快返回京城。”
柴荣静静地看着他,史称“熟视久之”,最后叹一口气说:“我就知道你这话一定是别人教你来说的,难道你就不知道我的意思吗?但我看你小子这个‘穷薄’相,哪里当得此事!”
这番话并不费解,它透露了对张永德的失望。
柴荣这时候不过三十七岁,张永德居然背着他跟臣下谈论“有不可讳!”简直跟咒他去死一般。这是没经过大脑,还是故意咒我?真的暗藏了什么机心吗?大帝柴荣对张永德有了厌恶。柴荣在行宫正在权衡利弊。他需要一个人慢慢想想“点检作天子”这五个汉字的魔法,也许并不一定“拿掉张永德”,也许觉得即使张永德万一做了天子是不是也可以?——但这个张永德闯了进来,说了这么一番不伦不类的话。所谓“穷薄”说,已经预示了张永德不仅没有福分承继大统,甚至没有可能继续担任殿前都点检了!
从澶州到汴梁,周世宗在车辚辚马萧萧的行军路上,应该更深入地想过了这个问题。
有多少藩镇大员在将士的“拥戴”下做了皇上?
他能够想到,本来没有机心要做皇上的太祖郭威,被士兵拥戴时,有人将一面军中黄色的战旗拼剪成“黄袍”给他披上后,郭威做了皇上。
要是将士们也撕裂一面黄旗给你张永德披上,你是不是也要干那个活儿啊?
他一定会想到,二十三年前,那是后唐废帝清泰三年(936),还是后唐驸马的石敬瑭就篡夺了大位,做了后晋的皇上,而张永德是郭威的驸马……
谁来替代张永德呢?
他想到了两个人选:李重进、赵匡胤。
李重进与赵匡胤
李重进,时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相当于禁军马步军总司令。
赵匡胤,时任殿前都指挥使,相当于禁军诸班总指挥。
张永德在未出任殿前都点检前,曾任殿前都指挥使,与时任侍卫司司令的李重进因为“互不统领”,但又时时争功,所以已经积有多年矛盾。
周世宗显德三年时,以李重进、张永德、赵匡胤为将军,讨伐江南。李重进颇有战功,令南唐人十分恐惧。因为他面色黑黝,南唐人称他为“黑大王”。但张永德不服气,每次宴请将吏,都要谈论李重进的短处,后来竟乘着酒醉,编排故事说李重进“有奸谋”,帐下将吏听后人人惊骇。张永德还不罢休,秘密派遣亲信通过驿传向柴荣汇报,胡说李重进的奸谋之情。周世宗不信,也不介意。二将当时俱握重兵,一旦火并,那可不是耍的!两军之间,因为将帅不合,人心不安,总担心会出事。但柴荣心安,似乎早已知道会有一个解决方案,断然不会出事。事实证明,柴荣实在是看明白了李重进。
果然,李重进做出了一个君子加男人的姿态,他从驻地单骑几十里直入永德帐中,招呼着硬要喝一杯,并亲自给永德斟酒,而后从容言道:“吾与公皆国家肺腑,相与戮力,同奖王室,公何疑我之深也!”
我与你都是国家心腹,自己人,正应同心同力扶助王室,你干吗跟我有这么深的疑忌,过不去?
李重进此举很像春秋或战国时期的“士行”,很像一代名相蔺相如,临难不苟,磊落、光明,以公室为重。张永德也应该有名将廉颇的古风,一时为李重进的“士行”所感动。史称张永德“意解”,于是“二军皆安”。
此事很快有了江湖传闻。
后唐主李璟知道此事后,还以为可以借机收买将才,秘密让人带了“蜡书”给李重进,许以高官厚禄,邀请他背后周之主,求南唐之荣。
李璟此举并非发昏。他知道郭威没有自己的儿子,他的儿子在内乱中全部被汉隐帝杀死,所以郭威之后,郭威的姐姐福庆长公主的儿子,郭威的外甥李重进,郭威的女儿寿安公主的丈夫,郭威的驸马女婿张永德,郭威的太太柴皇后兄弟的儿子,郭威的内侄柴荣,都是有资格入继大统的人物。现在柴荣称帝,那俩人能服气吗?所以,李璟来拉拢李重进了。
但李重进毫不动心,马上将此事上表告诉周世宗。
柴荣也应该能够想起五年前的高平之战。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