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_金纲【三册完结】(208)

  初战时,后周左翼大将樊爱能、何徽率众逃遁,左翼溃散。此际,前军、中军、右翼,军心摇动与否,正在一瞬间。而李重进的右翼勒兵不动,静如林立。当李重进觉得时机成熟,呼啸一声,率部下冲锋时,整个右翼,动如山倒,瞬间形成一个无可抵御的铁血锋面。随后,周世宗亲自率卫兵合势,大将向训和慕容延钊,都听柴荣调度直击而进。一时周师复振,这才打败北汉刘崇。

  李重进在大军左翼溃逃之际的镇定,在当时瞬息万变的战场情势下居功甚伟,它以一种泰然之姿稳定了军心。就是从那时以后,李重进得到重用,以功领忠武军(今河南许昌)节度,后来又改归德军(今河南商丘)节度兼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

  周世宗应该能看懂李重进的士行与忠诚。

  赵匡胤,则在高平之战中,当机立断,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更置上下名分于不顾,居然直接指挥上级张永德,排兵布阵,挽狂澜于既倒,令溃散中的周军左翼重新结阵,拯救了大周的战场命运。

  柴荣像所有的明君一样,对属下的士行和忠诚极为看重。他认为李重进和赵匡胤都不乏士行和忠诚。

  而老赵与周太祖无亲无故……

  柴荣也许会思考:这个皮囊自京师而来,应该是受人指使,显然在中伤张永德。如果此事是人为,谁最有可能?

  会不会是李重进?

  “点检作天子”

  想当初,郭威病重传位之际,这三人都有资格和机会“入继大统”,郭威因与柴皇后情深义重,将皇位传给了柴荣。并特意召李重进受顾命,令他当场下拜柴荣。这就等于做了一个仪式:以此而定君臣之分。

  按照“阴谋论”的逻辑,这个凶悍的黑大个子李重进很可能对柴荣构成一种莫名的压力。如果柴荣有疑心,应该能怀疑到李重进。按照利益最大原则,李重进是最有可能在熟皮口袋上动此手脚的人物……

  但从后来的事实可以看到,柴荣没有动李重进。

  没有任何史料记载这个熟皮口袋的来历。

  也没有任何史料记载柴荣看到这个熟皮口袋之后的追问。

  现在能知道的是:柴荣决计要与命运做一次豪赌。当柴荣试图进入博弈状态时,我能体会到柴荣感到了破译命运符码的恐惧与快感。

  柴荣应该有过不眠之夜。但他也应该在病中,在一个清醒的时刻做出了决断:

  撤掉张永德,免去他殿前都点检之职!

  但是谁来替补这个空缺呢?李重进还是赵匡胤?

  他艰难地选择了赵匡胤。

  养父郭威告诉他的“赵氏合当为天子”的谶语,在此际没有警醒柴荣,虽然柴荣应该知道这件事。

  但他还是免去了张永德“殿前都点检”而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这是什么意思?如果这些记录都是真实的,柴荣的这个决定就是不可理解的,除非他心甘情愿要将后周社稷拱手让给老赵。所以,我倾向于认为:如果郭威讲述的那个谶语是真实的,那么此时柴荣所做的这个决定就是昏聩的;如果柴荣这个决定是深思熟虑的,那当初郭威讲述的谶语就是不真实的,《旧五代史》记录了一个虚假事件。

  为何选择赵匡胤?今天已经没有铁板钉钉的理由。也许柴荣确实对李重进有了猜疑?也许是因为那一场高平之战中老赵的出色表现?也许是因为老赵与后周没有亲戚关系,让柴荣更放心?也许是因为他更多地感到了老赵的德才兼备?也许仅仅因为——史家所乐于讲述的——天命所归?

  历史在此出现了纵横交错的逻辑,各种逻辑……但是我知道一个有趣的说法:某事发生之前,会有数不清的可能性,总有一种会成为事实。一旦有了某种事实,其他的可能性全都走向了虚无,不存在了。

  回到京师,大帝柴荣就带着病躯下诏,宣布了他那个艰难的决定:免去张永德的官职,赵匡胤则由原先的义成军(今河南滑县)节度使改为忠武军节度使,由检校太保改为检校太傅,由殿前都指挥使改为殿前都点检。

  就在这一时刻,历史出现了拐点。纷乱复杂的五代十国行将结束,一个空前繁荣的大宋帝国开始浮出历史地平线。而这个机遇,始于那个奇异的“韦囊”,那个“熟皮口袋”。

  它从哪里来呢?是谁制造了它呢?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还是后人虚构的呢?检索历史记录,似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我倾向于认为:这个小小的熟皮口袋,是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小事件之一。现在,我所见到的宋史研究者,还没有人来研究这个熟皮口袋。但我知道,它应该被研究。从物质的形态进入历史,已经早有先例,何况,它改变了历史。

  历史来看,几乎所有的谶语都在“应验”,即使知道这个谶语对自己不利,事先做了防备,它还是要应验。数不清的历史记录,都在呈现着这个多少有点惊悚的故实,真假莫辨。

  《宋史·太祖本纪》记录了这个韦囊:

  世宗在道,阅四方文书,得韦囊,中有木三尺余,题云“点检作天子”,异之。时张永德为点检。世宗不豫,还京师,拜太祖(赵匡胤)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以代永德。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