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训首先指给赵匡胤的亲将楚昭辅看。
楚昭辅按照苗训的指点似乎看懂了“天现二日”的时候,应该发出了惊叹。但是苗训和楚昭辅指示给更多人看时,很多“天眼未开”的将士们还是看不懂。而且俩眼久视明晃晃的太阳,也未免头晕目眩,但苗训和楚昭辅早就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他拿来了一个装满食物油的盆子,寻找角度和位置,将太阳投影在盆中,众人无须“仰观”太阳,只须“俯窥”油盆,据说果然就看到了“两日相摩荡”的奇观。油盆中的两个太阳,被更多人看到了。
苗训不失时机地说了四个字:“此天命也!”
古来改朝换代,往往诉诸“天命”。天下仍旧,便称“天命未改”;天下纷纭,可称“天命有变”;天下已变,即称“天命已定”。这是因为君权神授,帝王受命于天,所以称之为“天命”。
此际“天现二日”明白就是“天命有变”,预示了后周天下即将为新的“应天命”者所替代。与正月初一的边警谣言、正月初二的鼎革谣言,合起来看,就可以知道现在这个天命谣言可能会有什么样的鼓动力量。
我站在时光的这一面,打量陈桥往事时,看懂了偶然力量中个人的巨大作用。整个陈桥事变,苗训是第一个扇动起蝴蝶翅膀的人。按照“混沌学”的说法,南美亚马逊河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然扇动几下翅膀,有可能在一段时间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飓风。据说那原因就是翅膀的小小运动,使蝴蝶身边的空气系统有了微弱的气流变化,接下来又会引起周边空气等系统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共在系统的大变。苗训当“主少国疑”之际,鼓吹“天有二日”,瞬间激发了中唐以来,两百年间军士哗变的渴血僭乱传统。
于是,人心思变,大胆不逞之徒开始酝酿事端。
这事与大泽乡的好汉设计鱼肚中的帛书“陈胜王”、夜色篝火中的狐鸣“大楚兴”,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天命也”,谁能抗拒“天命”?
“天命”来临之际,谁能占得先机?
不用怀疑,有过百余年走马灯拥立经验的铁血将士善于豪赌……
事实很可能是,苗训经由楚昭辅,将这个天象传导给了北征大军,至少传导给了大军中的将校中坚。“天现二日”,很快成为兵变的催化剂。北征大军开始有了躁动。它直接催生了大宋王朝的诞生。
史称在陈桥驿,“太祖为六师推戴,训皆预白其事。”太祖赵匡胤被六军拥戴称帝,苗训一直在不遗余力地鼓吹赵匡胤应该——顺应天命。
“阴谋推戴”黄袍加身
就在这一天晚上,“权反在下”的北征大军将士们有了暗中的“阴谋推戴”。
“阴谋推戴”的主题是拥戴赵匡胤为帝;拥戴的逻辑是:当今皇上还是个小孩子,不能御驾亲征。现在我辈出死力为国家破贼,有谁能知道?不如先立带我们破贼的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才是正路!
这是一个改朝换代的惊天阴谋,却是五代十国以来屡见不鲜的军政风景。
北征大军,将期望中的愿景,首先点染为公开而直接的喧噪、哗变。
我相信,拥戴赵匡胤的消息,就在这一个晚上迅速传遍了全军。
赵匡胤此际正在醉卧中,而我也不认为老赵在“装睡”——如前所述,他对此事应该一无所知。
官拜都押衙(军中行营行政总管)的李处耘得知了将士的“聚谋”,于是来见赵匡胤的兄弟,时任内殿祗候、供奉官都知(宫中闲散官职)的赵匡义。二人商议后,决计来找归德军节度掌书记(归德军治所在今河南商丘,节度掌书记,就是秘书长)赵普。一幕兵变大剧开始上演。
李处耘、赵匡义、赵普三人商议此事。
事大骇人,三人应该有过动摇,有过退缩,但是将士们已经等不及了。史称三人“语未竟,诸将突入”,来说聚谋中的意见。称说纷纭之际,赵普及匡义“各以事理逆顺”,也就是兵变的利弊得失、应做与否,来劝慰诸将放弃兵变之念。毕竟“造反”风险太大。二人甚至对将士明白讲道:“如果尔等一意孤行,太尉也绝不会赦免你们的叛乱之罪!”
太尉,就是老赵,殿前都点检,是当时国家最高军事主管机构,习惯上誉称都点检为太尉。
这一番话对诸将很有震慑力。史称“诸将相顾,亦有稍稍引去者”。有些将士因为害怕“造反”而悄悄溜走。
事情似乎就要结束了。什么“天现二日”,什么“策点检为天子”,都不过是谣诼罢了。但退去的将士们再次聚谋时,发现拉弓没有回头箭,事实上不存在退路!将士们舍命一拼的强悍野性令他们不容退缩。于是,点检还是要来做天子,否则我辈将死无葬身之地。
将士们再次聚集到掌书记赵普帐下,纷纷拔出刀剑,露出明晃晃的钢刃,高声鼓噪道:“军中的规矩历来是:偶尔说到造反,发现就要灭门!今天我们已经定议拥戴太尉做皇上,这事太大,我等已经没有退路!太尉要是不从,我辈亦绝不肯退而受祸!”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