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_金纲【三册完结】(214)

  这类剽掠,五代十国时期,屡见不鲜。

  管兵士“约法三章”

  赵匡义自知兴王者师不当如此,故首先提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方案。

  此举结束了数十年藩镇代兴的乱世局面,国家从无道转型为有道。

  宋人张舜民笔记《画墁录》、司马光《涑水纪闻》等野史皆记录了这一史实。《画墁录》有言:“太祖陈桥之变,与众誓约不得惊动都人;入城之日,市不改肆。灵长之祚,良以此乎?”

  宋太祖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与将士约法不得惊动京师众人。到了入城那一天,汴梁城里一切生意如常。宋代国运之所以有三百年之长,实在是因为对私人财产的保护啊!

  但赵匡胤比他的兄弟想的更多。

  老赵揽辔与诸将道:“尔等自贪富贵,强立我为天子!但是,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是绝不做你们君主的!”

  众将闻言,皆下马曰:“唯命是听!”我等只听您的命令!

  老赵略一思忖,说出了一番议论:“少主及太后,我皆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等无得辄加凌暴。近世帝王初入京城,皆纵兵大掠,擅劫府库。汝等无复然,事定,当厚赏汝;不然,当族诛汝!”

  这番话说了三个约定:

  一、不得杀害后周少主与太后;

  二、不得凌暴后周公卿与臣僚;

  三、不得劫掠京师市肆与民居。

  这与当初刘邦进关,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性质大同。

  邦国大军赖此价值观,瞬间从“兵匪”转换为“义师”。

  众将为老赵正道能量所慑服,尽皆表示拜从。

  于是,大军启行。

  清晨,乃整军自汴梁城仁和门入,史称“秋毫无所犯”。

  陈桥,始建于五代后晋时,其时有村。一桥失修,当时有一陈姓乡绅自动捐资修复,故名此地为陈桥。后周时即在此地设有驿站,故又名陈桥驿。它不过就是古代的一个驿站,但它也成为赵匡胤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驿站。在这个驿站,老赵以不流血的方式,完成了一次改朝换代。

  传统中国,权力重新分配,只有新莽覆亡西汉、民国推翻大清算是不流血的过程,但新莽亡汉,迅即遭到反对,而后引发了更大规模的流血;民国倒清,则在前期有过多次起义,曾有包括黄花岗这样的流血事件。只有大宋王朝,一次性解决了权力的合法性和正当性问题,除了几个特别案例外,基本上没有大规模地杀人,此前此后,都没有。征战南北扫灭藩镇则是取得政权之后的军事行动,与政权的取得不构成直接逻辑。

  大宋之建构,是中国历史上,生命代价最低的王朝更替。

  赵匡胤平稳地走过了这个驿站。

  这一年,赵匡胤虚龄三十四岁。

  未来的宋太宗赵光义(赵匡义)更年轻,只有二十二岁。他在马前劝谏老赵的几句话成为“太宗圣德”之兆。但据散佚而依稀存在片段的《太祖实录》的“旧录”考察,太宗赵光义,当时并没有在陈桥兵变现场,他当时在东京汴梁和母亲杜夫人在一起。此事或有玄机,但我已经无能破解此中秘密。

  “阴谋推戴”或“偶然事件”

  陈桥兵变前后一共出现了三个谣言:

  一、边警谣言:“契丹北汉来寇”。

  二、鼎革谣言:“策点检作天子”。

  三、天命谣言:“日上有日摩荡”。

  这三个谣言最后搅动了一场不流血的革命,成就了大宋王朝。

  “谣言”事实上没有贬义,甚至没有寻常人理解的那样,以为“谣言”即是“谎言”。不是的。“谣言”,在古汉语中,意指流行歌谣或谚语,《后汉书·杜诗传赞》言:“诗守南楚,民作谣言。”东汉杜诗这个官员在南楚(南阳)做太守时,爱民如子,仿佛西汉时期的召信臣一样。于是当地有“谣言”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这个“谣言”的意思是,前有一个像父亲一样的召信臣,后有一个像母亲一样的杜诗。这类“谣言”谈不上真假,它就是一种民间情绪宣泄。

  在现代语境中,“谣言”也不一定是谎言。它是未经证实,但公众深感兴趣的事件在传播渠道中的流行。它就是一种真假难辨的信息。

  西方有人专门研究“谣言”,认为“谣言”是社会失序的结果之一。它是社会态度和动机的投射。人们的仇视性和分裂性冲动,由于很难通过其他方式发泄,故选择了“谣言”。

  决定谣言的公式是: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

  事件越是重要而且越是模糊,谣言所能产生的效应也就越大。现在可以看到:与陈桥兵变相关的三个谣言,符合这个定义:它们都太重要了!也都太模糊了!在口口相传为主要传播方式的千年之前,这三个谣言所能生成的能量,可能是今天互联网时代的人们难于想象的。

  陈桥兵变之历史讲述,我看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阴谋推戴”。

  这里的“阴谋”,与“谣言”一样,在较早的汉语语境中,并无贬义,其基本语义不过是说“暗中聚谋”而已。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