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释放老弱病残的蜀兵七千人;
二、另外两万余人以宋兵武装护送,沿江而下,跟随此前的蜀卒同回汴梁;
三、如果路上遇到全师雄来劫夺,再杀不迟。
史称“全斌等不从”。这里有必要记上一笔:主张杀蜀卒的,不止王全斌一人,应该还有崔彦进或王仁赡。
夹城,平时可以是城内一个通道,两边都是高墙。前后门一封,夹城内人再无逃脱之理。
初夏的一个日子里,近三万蜀兵被诱入夹城。
随后,就是一场血腥杀戮。这一场渴血与流血事件,成为继白起屠杀赵国降卒、项羽屠杀嬴秦降卒、曹操屠杀袁绍降卒、拓跋珪屠杀燕国降卒、薛仁贵屠杀铁勒降卒之后,中国战争史上,又一宗令人发指的杀俘记录。
成都,一时间天昏地暗……
而远在京师的太祖对此毫无所知,还念春季偶有风寒,给西川行营的将士们送来了姜茶。
全师雄病死金堂
全师雄军真的进攻成都了。
大军前锋开到了成都北郊新繁镇。
但在这里,他遭遇了大宋名将,宁江节度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刘光义,内客省使、枢密承旨曹彬。二人领兵与全师雄对阵,一战破之,生擒蜀卒万余人。
全师雄西退,屯于成都西北郊的郫县,王全斌、王仁赡又率兵破之。
全师雄负伤,激战不利,无奈,走都江堰灌口寨。
这时他听到了一个消息:他刚刚封赏的一位刺史,原陵州指挥使袁廷裕,被刘仁赡擒获,在成都市被磔杀(相当于凌迟处死),袁部万余人也被俘获。连战不利,全师雄部士气大为沮丧,丢魂落魄,前途一片茫然,史称“贼锋稍衄”,叛军的锋芒得到抑制。这事对全师雄有打击。从此以后,似乎已经没有了“昂扬斗志”。各路部下也分散开来,据州县自保,惶惶不可终日。
有一位嘉州(今四川乐山)虎捷指挥使吕翰,本来已经归属大宋了,可是他的顶头上司知州客省使武怀节、战棹都监刘汉卿对他颇有轻蔑之意,惹怒了这位将军,于是率部下反叛。横冲指挥使吴瓌、虎捷水军校孙进等都来响应他,几天后,与全师雄所任命的将军刘泽合势,叛军人数达到五万。他们击溃普州(今安岳附近)刺史刘楚信,杀掉普州通判刘沂。果州(今四川南充西)军校宋德威、虎捷指挥使冯绍文等,也在全师雄最为低谷之际起兵相助。他们杀掉知州王永图、通判刘涣、都监郑元弼,据地为乱,与全师雄部遥相呼应。另有一遂州(今四川遂宁)牙将王可僚又劫持了本州岛士庶起兵,也成为全师雄乱军的支持力量。这样,全师雄在就要失去希望的时刻,重新燃起希望。
一时间,全师雄部有了复振之象,史称“贼所在鸾起”,叛军四处遥远地呼应着,像受惊的大鸟忽然而起。当时响应全师雄的蜀兵不在少数,《续资治通鉴长编》特意说,以上这些“鸾起”事件,“此但其姓名可纪者耳”,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鸾起”事件,应该更多。
但大宋行营这番平蜀的将军确实不是吃素的。前面说的那位叛军首领嘉州虎捷指挥使吕翰,就遇到了大宋均州刺史、西南面水陆转运使曹翰。
吕翰可不是曹翰的对手。
曹翰率兵与王仁赡会合后,在嘉州将吕翰围住,城破,吕翰弃城走。曹翰等接着进入嘉州据守。当晚,吕翰不死心,率众偷偷地回来围城,互相约定“以三鼓进攻”。曹翰早已撒出间谍,闻听此讯,告诉城中管理水漏的官员,夜半更鼓,到二鼓为止,不击三鼓。结果吕翰部听不到三鼓,没有集结。到天亮时,感觉已经失去攻城时机,于是纷纷逃遁。
曹翰看得明白,开城追袭,大破之,杀戮数万人。
吕翰引余众走保雅州(今四川雅安)。
这时,酷热的夏季已经来临。全师雄奔投郫县时,身上已经多处受创,又退至灌口寨,金创发炎。夏季的川中燠热潮湿,刀伤箭伤得不到药物处理,危在旦夕。这时,王全斌攻破了灌口寨,擒获师雄党羽两千人。
不屈服的全师雄,率领最后的抵抗者沿沱江东行,伤口感染严重,病死金堂(今四川金堂西)。他应该是破伤风导致神经系统中毒而死。
被拥戴的主帅已死,诸州叛军随后渐渐平定。
征川蜀曹彬不负使命
当初,赵匡胤派出参知政事吕余庆权知成都时,等于已经解除了王全斌在后蜀旧地的临时政务管理大权,他只能负责在蜀之军旅事务。此事让王全斌有了紧张感。他对亲信说:“我听说古来将帅大多不能保全功名。我今在蜀地不安,应该称病东归,以免将来后悔。”
亲信有人说:“大帅虽然不管政务,但巴蜀而今寇盗纵横,我军一退,后果不堪。所以,要回师,一定要等诏旨,不可自做决定轻易东归。”
王全斌接受了这个意见,继续留在蜀地。
不久,蜀地臣民无法忍受王全斌、王仁赡、崔彦进的种种暴行,于是,千里迢迢来到东京汴梁上访,告御状。二王和崔彦进在破蜀之后,如何豪夺人家子女、如何剽掠士庶玉帛、如何擅自开发府库、如何隐没各地货财、如何收受官员贿赂……恶行种种,赵匡胤已经全都了然。这样的恶人如何可以继续留在蜀中?于是,老赵一纸诏书,将在蜀将帅全部召回。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