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_金纲【三册完结】(296)

  弩与弓不同。按宋应星《天工开物》里的说法是:“弓箭强者行贰百余步,弩箭最强者五十步而止,即过咫尺,不能穿鲁缟矣。然其行疾则十倍于弓,而入物之深亦倍之。”

  这段话大意是说:弓箭可射两百多步远;弩箭最多射五十步远,超过五十步,哪怕只有一尺,也成强弩之末,无法穿透一层薄薄的鲁缟。但弩箭速度却超过弓箭十倍,穿透物体的深度也是弓箭的两倍。

  《天工开物》里记录拉开弩箭最强是二石五斗,弓最强是一石八斗。显然,拉开弩箭的力度要比弓箭强很多。

  但《宋史·兵志》中开弩的记录是三石八斗、四石二斗。一石约合今一百二十斤。如是,四石二斗就有五百斤的力量。

  拉开弩弓是需要大力气的。一般开弩是脚与手配合,有些强弩甚至需几个人配合拉开。上弦后,可以暂时挂住不动,不像拉弓,如果不射一直用力拉住弓弦,人会吃不消。弩箭较弓箭为短,且为平射(弓箭可以仰射)。有一种弩还可以排射,同时射出多支弩箭。

  宋人还有更厉害的“床子弩”。

  床子弩要用两张弓或三张弓,多弓合力射出弩箭。这个东西个人无法拉开,因此要用绞车。宋人撰《武经总要》载有床弩多种,其中“八牛弩”,需百余人拉动绞车。这样的强弩射出的“木杆铁翎”箭像后世的标枪(但比标枪要短),可以直直地钉入城墙上,攻城兵可以踩着这些箭杆儿攀缘登城。

  《宋史·魏丕传》载,作坊使魏丕负责军机器械的备采修缮工作多年,讨泽潞、伐维扬、下荆广、收川峡、征河东、平江南,一系列战役,太祖赵匡胤都要提前告诉他,让他准备大军所需器械,史称“无不精办”。

  更有一个说法让人惊叹:旧时的床子弩射程是七百步,太祖“令丕增造至千步”。弓弩能够射出到“千步”之远,这是一个世界性纪录。古来之“步”作为一个常见的计量单位,究竟有多长,诸说不一。一般以为“一步五尺”。这就意味着“床子弩”的射程在千米以上。

  史书说魏丕参与了宋初的各场战役,其中包括“下荆广”,也就是包括攻下荆湖和两广的战役,两广,就是南平。故可以据此推断,潘美以弓弩射击象阵,应该就有魏丕改良后的“床子弩”。所以我猜测,潘美行营,必有“床子弩”和“床子弩手”。这种战弩,弓弦当用上好牛皮制作,挂上钩楯之后,那种扳机,不必担心“走火”,因为扣动它,要用斧头才能敲开。故“床子弩手”都是一些身强体壮的人来担任,属于大宋精兵队伍。

  束手无策刘鋹投降

  当着两军遥相窥见,缓缓推进时,潘美或魏丕应该在计算“床子弩”的射程。一旦南汉军“象阵”进入“床子弩”射程之内,一声令下,弩箭就会依次飞出。我想象宋师的弩阵也应该是若干横列的梯队,第一列射出弩箭之后,迅速低腰后撤,第二列就会补充上来,然后是第三列第四列第五列……等到第一列后退的弩手重新装好弓弩时,第二轮循环又重新开始。然后还有第三轮第四轮第五轮……弩箭断续而有力,在集中起来的时间段内,箭镞如雨,连绵不止。锋利的箭镞可以钉入城墙,也应该可以射透大象厚厚的皮肤。我想象这些弩箭有的会射中大象的嘴,有的会射中大象的耳轮,有的会射中大象的眼睛……大象在疼痛中开始返身奔逃,有一些会在深深的箭镞刺透后跌倒。乘坐大象的士兵纷纷坠落。南汉士兵在大象的踩踏中宛转呻吟、失声尖叫。就这样,李承渥的象阵会反过来向他冲击、碾压。疼痛的大象,冲荡中有了癫狂的风景,像后世的坦克一样,带着低沉的哀嚎,隆隆滚过。南汉兵已经全阵大乱,人人只顾慌乱逃命。兵败如山倒,伏尸几十里,十万南汉兵狼藉一片,活下来的皆作鸟兽散。

  史称韶州都统李承渥“仅以身免”,跑回广州。

  潘美进入韶州。南汉韶州刺史辛延渥看到宋师之盛,知道南汉不敌。于是在潘美授意下,写信规劝刘鋹投降。

  刘鋹心动。但南汉阉党们却煞有介事地分析或战或降,最后结论是:辛延渥所论是一派胡言。于是,刘鋹下令开挖广州东面的战壕作最后的困斗。

  但这时候南汉朝堂内,一个像样的将帅也派遣不出来了。宫媪梁鸾真以为可以轻取富贵,再次推荐了自己的儿子郭崇岳,她认为自己的宝贝儿子有“将才”。刘鋹也确实找不到更多人来带兵了。一面派人监视潘崇彻,一面又令郭崇岳为招讨使,与另一位宫人植廷晓统众六万人屯于广州东面的马迳,环列栅栏,以拒王师,此地距离广州百余里。

  转眼过了腊月到正月,已经是开宝四年春正月,公元971年2月。就在这时,潘崇彻向宋师送来了降表。

  潘美大喜,知道南汉已经再无像样的人才值得忧虑。他即着人带潘崇彻回汴梁向朝廷奉告。

  赵匡胤得到潘崇彻也很高兴,他能理解此人的投降与忠诚和背叛无关,潘崇彻是“忠而被谤”的人物。他抛弃的是一个不值得为之效忠的伪政权。他的投诚犹如殷商的微子抛弃纣王投向周武王。这是知天命、顺天命的明智之举。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