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全文》引吕中评论说:
以汴梁之地,视江南为近,视岭南为远,何先远而后近耶?盖闻刘鋹奢侈,则曰“吾当救此一方之民!”则先取南汉,所以拯民命。江南亦有何罪,但“卧榻之侧,岂容鼾睡”,则后收江南,所以一天下。
按照地缘关联看,大宋混一天下之程序,确实应该是先下江南,后下南汉,但因为刘鋹酷毒过甚,于是太祖有“吾当救此一方之民”的汤武之举。也许这是个借口,但这个借口合理合法而且正当,无可非议。
南汉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荒诞的朝廷之一。但就是在这个小朝廷里,也有明经达理的人物。我在整理南汉史时,看到清吴兰修撰《南汉纪》引《嘉靖广东通志》记录了南汉一个叫胡宾王的人物,就很感动。
我以为这才是我要在乱世寻找的圣贤人物。
胡宾王,少年好学,学问渊博。南汉时中进士,对经史都有独特理解。累官做到中书舍人、知制诰。刘鋹淫虐,胡宾王辞官归家。开始撰写南汉国史。他从刘谦开始,到刘鋹做《五主传》,又选《纯臣传》《具臣传》《乱臣传》《宦官传》《女谒传》等,凡十二卷。刘鋹亡国,胡宾王将书定名为《刘氏兴亡录》献给大宋。后来大宋开科考试,他又登进士,做了大宋的翰林学士。
这人是在无道邦国独善其身的人物,按儒学标准,他所行的是最合适的中庸之道——士大夫处世,面临无道邦国,不合作行恶,也不抗命招祸,更不自弃浮尘,而是隐退在家,为时代做一记录。黄宗羲所谓“明夷待访”说的就是这样的立身行事。关于南汉史料,说胡宾王事迹的不多,特意在此补上一笔,以示我对圣贤人物的敬意。
李煜花钱买和平
宋太祖赵匡胤受禅代周的当月,给南唐李璟发去了一封书信,讲述了自己历仕大周太祖、世宗、少帝三朝,是一个“三事之臣”,但被士卒“推戴”,不得已做了中原之主,“勉从禅让,若坠冰渊”,勉强接受禅让,但战战兢兢如坠深渊。又称颂李璟有“雄才”“武略”,“备观兴替,深识变通”,观察到历代兴亡,深深地懂得变异通达之道。希望两国间能“共保欢盟,永安疲瘵”,共同保证友好盟邦关系,永远安定疲惫病重的黎庶百姓。这封书信见于明代刻版的南京地方志。从这信看,老赵很希望能得到南唐与后周时代的“欢盟”,让天下疲惫士庶得到五代战乱以来难得的安宁。这个时期,因为契丹和北汉的威胁,内部藩镇的控制系统尚未理顺,中原战乱之后的疲敝亟需休养生息,故老赵暂时没有平定南唐的计划。他做了两件事,让李璟甚为心安。第一件事,将后周显德中擒获的江南降将三十四人放归南唐;第二件事,平定李重进的扬州叛党后,南唐有大臣杜著、薛良,背叛南唐投靠大宋,并且献上《平南策》,老赵将杜著斩首,将薛良发配。
这格局,很有划江为界,推演南北朝第二的态势。
李璟很感动,在接到老赵第一封信后,就派出了使节到汴梁来庆贺老赵登基。半年后,又派出使节向老赵进贡乘舆服御。从此以后,南唐将进贡视为一项制度规定。南唐自淮上用兵,割江北,臣事于周后,每年都要有贡献,当时李昪留下来的府藏都已经空竭,但李璟仍然不敢懈怠,将原来给后周的进贡接续下来,转给大宋。南唐的铸钱越来越少,物价腾贵。于是专门铸造当十的大钱和当二的小钱,以此来应对战后的经济危机。
李璟不希望再开边衅,宁肯花钱买和平。而老赵也同时回报给李璟更多的友善。李璟从金陵(今南京)迁都洪州(今南昌)后,老赵派遣通事舍人专程到洪州来劳问。不久,李璟病死,后主李煜即位。当时李璟因为与后周开战,自贬帝号,称“南唐国主”,李煜出于孝心,想为乃父追复帝号,但又不敢自作主张,于是向老赵请示。如果承认李璟是“皇帝”,则等于“天有二日”。但老赵不计较这些,答应了李煜,还派人到江南来吊丧。于是李煜追谥父亲李璟为“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庙号元宗。
传说李璟病重时,食不下东西,只能闻闻荷花的香味,偶尔喝一点甘蔗汁,这病很像是胃溃疡或胃癌。他亲自写了遗令,说就留葬西山,累土数尺为坟,不要起陵墓,并且说:“违吾言,非忠臣孝子!”但后主李煜不忍听从这个过于简朴的葬礼,还是将遗体迎回了金陵。据说李璟在迁都途中曾遇一个李昪时代的高人名叫史虚白。李璟问他:“处士隐居,必有所得乎?”史虚白回答:“近得渔父一联:风雨揭却屋,浑家醉不知。”这意思是说:南唐正在面临毁坏祖宗基业的巨大政治风暴,但房屋的主人却一点感觉都没有。史称“李璟闻之,为之变色”,但还是赐他粟帛让他走了。
不关心政治的皇帝
李煜,史称南唐后主。他是李璟的第六子。
当初李璟有意将王位传给兄弟李景遂,也做“兄终弟及”的打算。但长子李弘冀谋杀了叔叔李景遂,李璟最后废黜了李弘冀,不久,李弘冀死,李璟最后将王位传给了李煜。
史称李煜“幼而好古,为文有汉魏风”。朝中为权力而争斗时,李煜“独以典籍自娱,未尝干预时政”。他天性似乎就不关心政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