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譬如商纣王至暴之君,在他没有杀忠臣时,武王都不敢用兵;等到听说纣王杀了忠臣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一举而胜。王安石认为南唐之所以亡,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杀忠臣”潘佑。王安石从小就听说过很多关于潘佑的传说,也看过潘佑写给李煜的书信,认为潘佑就是个忠臣。但为何史上关于潘佑的记录如此混乱呢?王安石认为此事与徐铉有关。据说潘佑之事,是由徐铉记录下来的,而徐铉与潘佑都是南唐才子,二人“争名”十余年。当南唐危急时,潘佑能切谏,而徐铉没有一句劝谏;潘佑被杀,徐铉又不力保;最后让君王蒙受“杀忠臣”之恶名,导致亡国之大祸,徐铉难辞其咎。徐铉又担心潘佑独享善名,所以隐匿潘佑之“忠”不论,而污蔑潘佑种种罪名和荒诞。王安石认为污名化潘佑是因为徐铉的嫉妒,而嫉妒是因为他无法胜过潘佑的“忠”和“才”。
王安石的意见可备一说。但宋王铚《默记》中又记录说:宋太宗时派南唐降臣徐铉去探视软禁中的李煜,李煜大哭,又长叹道:“真是后悔当初杀了潘佑、李平两人啊!”由此可见,李煜也是承认潘佑为“忠臣”的。陆游《南唐书》也记载,潘佑自杀后,有人写诗悼念,竟至于“国中人人传诵,为泣下”。陆游还说,潘佑的儿子名潘华,仕宋时官至屯田员外郎,因病提前退休,宋真宗当时很同情潘佑的忠诚,在潘华生病时,没有免去他的官职。
潘佑死后,老赵也得到了消息,于是下诏征南唐时,李煜杀忠臣,也是一条罪过。这是老赵效法武王翦商,吊民伐罪的一个重要“借口”。
王安石所说,靠谱。
要李煜来朝,李煜不来;还杀了忠臣潘佑;天下一统,到了这个关节,这就是“借口”。
史称潘佑有文采但是面貌很丑陋,他的妻子是右仆射严续之女,有绝色美态。一天早晨起来化妆,潘佑藏在梳妆台附近偷偷来看,没想到他的面影落在铜镜里面,被妻子忽然看到。说镜中之人实在太丑,乍现,妻子吓了一大跳,乃至于惊倒在地。潘佑对她如此讨厌自己,很恼怒,于是休了她。
又有传说,潘佑年轻时,有才,还没有入学呢,就能写文章。曾经在墙壁上题诗说:“朝游苍海东,暮归何太速。只因骑折玉龙腰,谪向人间三十六。”据说这就是“谶诗”,到了他三十六岁时,果然遇害。
赵匡胤的“空锦囊”
老赵又下诏,部署诸将,准备择日启程,兵锋直指南唐。
李煜闻讯,惊惧不安。他还在“臣服”与“打仗”间徘徊。他遣江国公李从镒到东京入贡,贡品为:帛二十万疋、白金二十万斤;又遣起居舍人潘慎修入贡“买宴”钱五百万、帛万疋。太祖将这些人全部留下,也不给李煜回信。与此同时,李煜又“筑城聚粮,大为守备”。
十月甲申这一天,太祖到汴河畔的皇家园林迎春苑,登上汴河大堤,在此地发战舰,迤逦东下。已经被任命为升州(今江苏南京)西南路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大将曹彬,率诸将向太祖告辞,太祖对曹彬说:
“南方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略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不须急击也。”
这话的意思是:平定江南之事,一切由你曹彬说了算,但在征讨过程中,不许向庶民施暴,主要是让江南知道王师的威信,尽量争取让他们来归顺,不必急攻城池,以免双方死伤惨重。
宋朱弁《曲洧旧闻》记载,说太祖皇帝天性不好杀,故践祚之后,取江南时,多次告诫曹彬、潘美:“江南本无罪,但以朕欲大一统,容他不得,卿等至彼,慎勿杀人!”
江南实在是没有罪过,但因为朕知道中国一统之要,所以才容不得他。爱卿等到了江南,一定要谨慎不要嗜杀!
赵匡胤还专门将一匣剑当众授予曹彬,对他说:“副将以下,有不听你命令的,可奉我此剑斩之!”
史称潘美等人见此“皆失色,不敢仰视”。
朱熹《宋名臣言行录》记载这个故实更细致。书中说:太祖遣曹彬、潘美征江南,曹彬谦逊,自称才力不足,请皇上另选能臣。潘美闻言高声说道“江南可取!”太祖听了不爽。此役,如果派遣王全斌,估计会更快打下江南,但王全斌在蜀地屠杀狠戾,遭贬,是决计不能用的;而潘美虽有明锐之能,但远不及曹彬厚重。破江南,必待曹彬。为了给曹彬树立威信,老赵待潘美大言之后,对曹彬说:“所谓大将者,能斩出位犯分之副将,则不难矣!”所谓大将,就是能有辣手斩杀不本分而越位做事的副将,做到这一步,就不难了!这话对着曹彬说,但是说给潘美听的。潘美当时就吓出一身汗来。
另有一个故实也说此事,但显然是“传闻异辞”。故实大略说:
太祖命曹彬、潘美、曹翰等收江南,临行赴小殿赐宴,酒半,老赵拿出一个封缄甚严的“黄帕文字”,对曹彬说:“你实在是个儒将,潘美、曹翰等人都桀骜不驯,朕恐怕到时候你制服不了他们。到时候,有不听你命令的,你就对着朕所在方向,焚香后打开这个黄帕,这里自有处置。”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