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记录讲述了吴国最后一任君主的死亡,这应该是场悲剧。史称杨溥在丹阳宫“幽禁”而死。当初李昪逼退杨溥后,杨溥迁居丹阳宫后,很多年的记录是空白。后来柴荣平定江淮,李璟派大将尹延范去迁徙杨溥家族的后人,但尹延范擅做决定,杀了杨氏男子六十人,吴国杨氏从此“不血食”,后人绝嗣。这在“继绝世”的传统文化下,无罪而灭人之后,是一大罪恶。
更有宋人佚名著作《江南馀载》记录:
让皇在泰州数年,每有嗣息及五岁,必有中使至,赐品官章服,然即日告卒。
让皇帝杨溥在泰州那几年,每当有后代出生,到了五岁时,就一定会有南唐的中使来,赐给孩子品官和礼服。但是,当天这孩子就会(奇异)死亡。
宋人刘恕《十国纪年》甚至记录说:
唐人迁让皇之族于泰州,号永宁宫,守卫甚严,不敢与国人通婚,久而男女自为匹偶。
南唐人迁徙让皇帝杨溥家族到泰州,号永宁宫,守卫得甚为严密,以至于杨氏族人无法与外人通婚,久而久之,杨氏族人就在宫内男女乱伦,自选配偶。
这两条记录很难考证真假。
至此,记录中故实,出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人性凶妄。李昪、李璟残杀杨氏幼儿、逼迫杨氏乱伦,如此酷虐狠戾、冷漠无情,是真实的吗?由尹延范杀戮杨氏后人的真实记录来看,即使李氏没有像记录中说的那样凶妄,但杨氏也一定遭遇了种种不幸。
杨氏的遭遇,李煜应该有耳闻。
如此,我就能够解释,《渡中江望石城泣下》一诗的来龙去脉。
李煜在大船离开江陵之际,亲身感受了江山社稷沦亡、家族男女被俘的家国之恨;但他也同时知道,这也是当初南唐传禅时,杨溥所遭遇的。历史,在这里,等待了近四十年,从公元937年李昪“得国”,到公元976年李煜“失国”,场景重现:杨溥当年也是乘船离开金陵,他当年是不是也曾遇雨?是不是也曾在江中遥望石城?是不是也曾流下悲痛的泪水?李煜如今也是乘船离开金陵,我今天正在告别时遇雨!我今天也正好在遥望石城!我已经流下了悲痛的泪水!他们同样沉浸于亡国之恨中。南唐当年怎样欺凌了人家吴国,如今,由我李煜在承受这个报应。于是,杨溥当年一阕《渡中江望石城泣下》,成了李煜寄托当下情怀最合适的诗篇。“当年”与“当下”成为一种共时性的存在,历史与现场开始“互摄”,有了往复的悲怆与迷离。犹如行者在异国他乡蓦然撞见“床前明月光”,会情不自禁吟诵李白《静夜思》一样;李煜在告别金陵之际蓦然撞见“江南江北”从此两分的情境,也开始情不自禁地吟诵杨溥的《渡中江望石城泣下》。
李煜用这种方式,代替李昪、李璟,向遥远的杨溥献上一份迟到的忏悔,向自己的遭遇献上一份无奈的哭诉。与命运比较,杨溥,我,都太渺小啦!
如果你足够性情,千年之后,你还是有办法听到李煜,这个温柔、善良,一生不懂军政大事的多情男人,这个做了十四年南唐君主的国王,他立于北上大船的船尾,那一声声凄美的吟诵——
……江南啊,江北啊,那里都曾经是我过去的家乡;三十年匆匆逝去,就像大梦一场。当年的吴国,唐国,那宫苑宫闱,从我离去之后,现在已经冷清了吧?我想那广陵的亭台殿堂也已经开始变得荒凉。我看到远处天边的云啊,正笼罩着岫洞山岩,就像我的愁云片片;雨水敲打着归去天朝的大船,就像我的泪水,千行万行。我们兄弟四个家族三百口人,此时没有闲心休憩;都在细细思量我们的往事、命运,而船已到了江中,渐行渐远的石头城啊,烟雨迷茫……
船到汴水渡口,李煜要下船到当地普光寺礼佛,左右谏止,李煜忽然发怒大骂道:“吾自少被汝辈禁制,都不自由!今日家国俱亡,尚如此耶?”我从小就被你们这一班人管着,制止着,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点都不自由!现在家国都已经完了,还想这样管着我啊!礼佛后,李煜又慨叹很久,在寺庙散施衣物钱财后离去。
太祖的悲情
据宋人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记载,大宋开宝八年,江南平时,为了方便李煜来朝,曾经疏浚汴水。当时舟行于盛寒之际,江南冬雨,汴河冰封,水流浅而干涸,诏当地官员专门设灞闸存水准备过舟。史称“官吏击冻”,官民齐来破冰,时间紧、任务重,监工发现谁干活稍有偷懒迟缓,就遭遇“荷校”——脖子上戴枷。严重的甚至被法办,按罪名大小被罚。史称“州县降黜而杖之者十余人”。
捷报传到汴梁说:俘李煜,得地十九个州、三个军、一百零八个县,户口六十五万五千零六十五。江南平。
在朝大臣纷纷向太祖赵匡胤表示庆贺,谁也没有料到,老赵却忽然哭了。众人惊愕之际,老赵说:“宇县分割,民受其祸,思布声教以抚养之。攻城之际,必有横罹锋刃者,此实可哀也!”
天下割据,庶民经受战乱的祸害,我很想用圣贤文明来教化抚养天下庶民。攻城的时候,一定有人会遭遇锋刃之害,这实在是太令人悲哀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