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对归附大朝的南唐君臣各自做了封赏。李煜赐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其子弟皆授诸卫大将军。不久,又改李煜为司空。原左内史侍郎徐铉为太子率更令,右内史舍人张洎为太子中允。
老赵与曹彬
平定江南,大功已成,也要论功行赏。
第一次封赏,以宣徽南院使、义成节度使曹彬领忠武节度使。山南东道节度使潘美为宣徽北院使。其余功臣各有不同封赏。
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言,当初曹彬伐江南时,太祖曾对他说:“等到平定李煜,当以卿为使相。”“使相”,是唐末之后的一种荣誉职衔,一般多赐予藩镇大帅,同平章事、中书令、左仆射、侍中等,都属于宰相级别,但并不行使宰相权力,不参与朝政,官员任命时,可以与政事堂宰相一道署名,称为“副署”。五代至宋,往往有加侍中、中书令的赏赐,与同平章事一样,都称为“使相”。作为人臣,这是极高的恩赏。
因为太祖曾有封赏曹彬“使相”的说法,等到平定南唐,潘美就到曹彬这里来庆贺,说他就要荣膺“使相”啦!
曹彬说:“不一定啊!这次江南之战,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是官赏极品乎?”
潘美道:“当初陛下不是说了吗?”
曹彬道:“太原还没有平定呢!”
等到当廷封赏后,老赵对曹彬说:“朕本来要授卿使相,但太原刘继恩还没有平定,卿再等等,以后再说。”
潘美听到后,就对曹彬微笑示意。
老赵看在眼里,就问这二人干吗挤眉弄眼。
潘美就将俩人一番对话告诉了老赵。老赵听后,自我解嘲,大笑起来。同时赐给曹彬钱五十万。曹彬退下后,对左右说:“人生何必要那个‘使相’,做好官无过得钱耳!”过了几天,老赵拜曹彬为枢密使。曹彬虽然没有得到文官中的最高荣誉,其实还是得到了武官中的最高职衔。
赵匡胤的人生格局,宏大而深邃。他在封赏曹彬这件事上,可以看到收纵自如的那种豁达。
这件事,如果放在李存勖身上,会怎样?
当初,后梁与后唐征战,李存勖建立后唐,多次被后梁打击,是李嗣源带着骁勇的“横冲都”和众多“鸦军”,辅佐李存勖,争得了天下。当年李嗣源大军率先进入后梁都城开封,安抚城内军民时,李存勖得以顺利进城。后梁的百官开始跪拜李存勖,李嗣源也出来迎接,并祝贺唐帝灭梁。史称“帝喜不自胜,手引嗣源衣,以头触之曰:吾有天下,卿父子之功也,天下与尔共之”。后唐帝李存勖喜不自胜,用手拉着李嗣源的战袍,用头撞了一下李嗣源之后说:“我有天下,是你们父子二人的功劳啊!我要和你们共同享有天下!”
李嗣源灭后梁,进入开封城。曹彬灭南唐,进入石头城。功勋相近,但李存勖“喜不自胜”,扬言要跟功臣“共享天下”;而赵匡胤初则想着士庶罹祸,感泣流泪,接着是收回当初要封赏曹彬“使相”的承诺,并没有“喜不自胜”的心态。想起生命受难而感同身受、转念爵位收放而气定神闲,这之中,自有他人不及处,这就是格局。
首先慧眼勘透个中隐秘的,是王夫之。
《读通鉴论》有一段精彩议论,是智者真知,值得品鉴:
船山王夫之认为,大人物做事,做成了能够持守而不败,做败了能够坚守而不亡,这之中,最大的可能是“存乎其量之所持而已”,存在于他的“量”所能够持守的东西而已。这里说的“量”,在我看来,就是格局。这类格局,与“智谋”之类无关。用船山先生意见,智谋,不过是“心之用”,而“心之用”最终要用到“体”。体用关系中,体是根本。“量”或“格局”就是“体”。这是人的根本。有这个根本,成事可受,败事不亡。因为格局在那里。无此格局,则虽成必败,败则必亡。船山以李存勖、楚霸王、汉高帝、宋太祖四人故实来说这个道理。
李存勖、楚霸王都是战而必胜的人物。但李存勖胜利之后,喜不自胜,楚霸王失败之后,一蹶不振。李存勖此前多次失败不怕;楚霸王此前多次胜利不骄。这俩一个能忍受失败,一个能忍受胜利。但一个是赢不起,一个是输不起。李存勖赢一次就要跟人“共享天下”,楚霸王输一次就要宣告“放弃天下”。这都是“量”不足也即“格局”不大的缘故。
汉高祖则多次失败,而神色不怵;宋太祖则多次胜利,而不沾沾自喜。反之亦然。胜与败,在刘邦和老赵那里都是程序中的章节,那都是理当翻阅的前篇,没有什么力量能够让他们惊慌失措或进退失据。所谓生死成败,都流转于“时势”之中,有格局者自可坦然承受,“其不动也如山,其决机也如水”,这就是所谓“守气”。能够“守气”而不为成败所动,即使只有百里之地,也可以“观诸侯、有天下,传世长久而不危”。这是那种仅凭匹夫之勇,无能接受胜败的人不能理解的。王夫之认为:“豪杰之与凡民,其大辨也在此夫!”豪杰人物与凡庸之人,其间的最大差异,就在这里啊!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