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重威带着悲情般的腔调对将士们解释说:“现在我们粮草已尽,正在穷途末路中。我带着你们找一条活路!”
说罢,命令士兵交出兵器、退掉盔甲。官兵们闻讯,哭声一片,震动四野。
杜重威、李守贞又派人在营中宣言说:“主上失德,信任奸邪,却对我们怀疑猜忌!”
士兵们对石重贵的倒行逆施早有不满,听到这里,个个咬牙切齿。想起出帝石重贵的“括率”,一部分人应该感到:投降了契丹,不再为那个混蛋皇帝卖命了,也好。杜重威成功地煽动起来这种情绪,迅速蔓延。
耶律德光派赵延寿穿着赭黄袍来到晋军大营,慰问降兵说:“南方所有的东西,都是你们的,契丹主不会抢夺属于你们的东西。”
杜重威率高官将军们亲自来到赵延寿马前迎接。
赵延寿又拿出一件赭袍来给杜重威穿上,要三军罗拜未来的中原之主。
契丹主的两件赭袍
此处的历史记录似乎出现了某种混乱。
所谓赭袍即赭黄袍,这是中原天子所穿的礼服,因颜色赭黄,故称“赭袍”或“赭黄袍”。《新唐书·车服志》有言:“至唐高祖,以赭黄袍、巾带为常服……既而天子袍衫稍用赤黄,遂禁臣民服。”
耶律德光第一件赭黄袍给了赵延寿,这是兑现入据中原之后,由他来做中原主的诺言。但在接受杜重威投降的条件时,也答应了杜重威来做中原主,所以也给了他一件赭黄袍。意味深长的是:杜重威的赭黄袍由赵延寿转赐,因为根据记载,在中渡桥匆促接受杜重威投降,耶律德光并未在场。我读史至此,不知赵、杜二人此时该作何想。按照天无二日的传统,俩人只能有一位“中原之主”。耶律德光怎么就敢安排俩人同穿赭袍在军中宣示?他就不怕引起二人猜忌自相残杀或二人同心再反契丹吗?
《资治通鉴》记录说:“契丹主遣赵延寿衣赭袍至晋营慰抚士卒,曰:‘彼皆汝物也。’杜威以下,皆迎谒于马前;亦以赭袍衣威以示晋军——其实皆戏之耳。”
契丹主耶律德光派遣赵延寿穿着赭袍到晋军大营慰抚士卒,转来契丹主的话说:“这些都是你们的东西。”杜重威带着众官都拜迎在赵延寿马前。赵延寿又给杜重威穿上赭袍向晋军宣示——其实这都是耶律德光在耍弄他们。
但耶律德光如此耍弄赵延寿和杜重威,二人为何不悟?
此即利禄之徒在巨大诱惑面前的昏头风景。
二人既知投靠契丹必要付出代价,眼前的屈辱也即代价之一。至于以后究竟谁来做中原之主,二人自认劳苦功高,契丹主必不负我。二人都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走到这一步,已经容不得翻覆。
耶律德光用了两件赭黄袍,就收买了两个足以克灭中原帝国的大人物。他只需要给予二人一个口头承诺,二人就乖乖地俯首听命,中渡桥畔同时出现两件赭黄袍时,还不能令二人警醒,以至于最后皆死于非命。“皇帝”这个九五之尊的诱惑实在是太大太大了。
《资治通鉴》的注者胡三省对此评论道:“杜威之才智未足以企延寿,其堕契丹之计,无足怪者。覆辙相寻,岂天意耶?”
胡三省的意思是说:赵德钧、赵延寿父子就因为这个赭黄袍,这个“中原之主”的巨大诱惑,而堕入耶律德光之计;杜重威的才能智慧未必能比得上赵延寿,他之所以也来堕入耶律德光之计,实在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中原有此一劫,令二人依次覆辙翻车,难道是天意吗?
耶律德光要二人穿了赭袍给大晋降军看,也有深谋远虑。这一层关系,胡三省也看得很清楚,他在《资治通鉴》随文注释中,忍不住议论道:“契丹主非特戏杜威、赵延寿也,亦以愚晋军。彼其心知晋军之不诚服也,驾言将以华人为中国主,是二人者必居一于此。晋人谓丧君有君,皆华人也,夫是以不生心,其计巧矣!然契丹主巧于愚弄,而入汴之后,大不能治河东,小不能治群盗,岂非挟数用术者有时而穷乎?”
契丹主知道“投降”过来的晋军并不心服草原之主,于是让“中原之主”表演给降卒们看,并暗示降卒:这两位穿了赭黄袍的,必有一位成为你们的最高领袖。如此,降卒们可以不必心生“反契丹”之念。这是非常富有洞察力的政治谋略。在中渡桥这个地方,临时升起的气场中,士卒们一定是受到了这个暗示:“我们还是中原人,将来统治我们的还是中原人;我们现在、以后,都还不是契丹的臣民。”这样,就为契丹铁骑浩荡南下,扫掠中原、克据汴梁,腾挪出了时间和空间。但契丹主虽然愚弄之术很巧妙,但后来他进入汴梁之后,大不能制伏河东刘知远,小不能制伏天下群起之盗,这现象岂不证明耍弄计谋者也往往会有黔驴技穷的时候吗?
景延广罪无可赦
由景延广生事,横挑强梁,引动契丹不计后果地三次南下与后晋决战,导致中原大地生灵涂炭,三年三次大的决战较量,尽管耶律德光两次都失败了,有一次甚至差点丢了性命,但他扫荡中原的决心没有动摇。最后,他抛出了两套“赭黄袍”,艰难地取得了中原。“十万横磨剑”不敌“两件赭黄袍”。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