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供馈不继,出帝与太后等常常断粮,还受尽凌辱和苦楚。当石重贵走到中渡桥,见到杜重威等人留下的营寨废墟时,长叹道:“天乎!我家何负于人,为此贼所破!”
史称出帝石重贵“恸哭而去”。
而杜重威在石重贵时,为了避讳“重”字,改名“杜威”,现在又改回杜重威,明显眼里已经没有出帝石重贵。但他的下场并不好。契丹主收缴了他征调而来的全部兵器铠甲,达数百万件之多,全部贮存于恒州。又派人将晋军的马匹数万引回北部大本营。杜重威除了得到那件赭黄袍之外,连官职都没有高升。在后来的日子里,他将死于非命。
耶律德光已经知道契丹人难以治理中原人。地方治理尤其如是。于是急忙派遣随杜重威投降的泰宁节度使安审琦、武宁节度使符彦卿等归回本镇治理,还派出契丹兵护送他们到镇。杜重威和李守贞也被先后派遣回归本镇。那十万降卒大多跟随藩帅回归本藩,总算保全了性命。
耶律德光北还的决心已定。
安排完杜重威等人返回藩镇之后,耶律德光从大梁出发。后晋文武各部门有数千人跟随北迁。诸军吏卒又数千人,还有宫女、宦官数百人。又将府库搜刮所得的财货全部随车搬走,只给京师留下了一些乐器仪仗。
染热疾一命归天
一晚,宿营黄河岸边“愁死岗”,契丹主见村落皆空,命有司发榜文数百篇,意在招抚当地百姓,却不禁止胡骑一路上的剽掠。
第二天渡河时,耶律德光对宣徽使高勋说:“我过去在契丹上国,以射猎为乐,到你们中原总是令人沉闷不乐。现在能回契丹本土,死无恨矣!”
高勋偷偷地对亲信说:“契丹主此语如谶语,透着不祥,恐怕活不多久了。”
契丹主在河北缴获的武器铠甲,装了几十艘大船,计划从汴水进入黄河北上送回契丹国内,由都虞候武行德率士卒千余人护送船只。
这武行德也是一员猛将,有血性。投降契丹不是他的心愿。于是,一路上煽动对契丹的不满情绪,船到河阳(今河南孟县)时,他与将士们聚谋,说道:“我等被胡虏胁制,将远离家乡。人生都有一死,但怎能去做异乡野鬼!胡势必不能久留中原,不如一起驱逐他们,坚守河阳,等有天命所归的帝王出现,我们再做他的臣民,这岂非长远之计?”
史称“众以为然”。
于是武行德就将兵器铠甲授给诸人,杀死了随船而来的契丹的监军。此际,正赶上契丹的河阳节度使派兵送人去潞州(今山西长治),河阳兵卒甚少。武行德乘虚而入,将士们推举他为河阳都部署(河阳临时政府主任市长之类)。武行德即派人将表章做成“蜡书”从小路送往晋阳(今太原)刘知远大本营。
“蜡书”,就是将密信写在帛上,而后用蜂蜡包裹,做成丸状的东西。这东西可以在递送时,一路避免潮湿,还易于携带,有隐蔽性。
刚刚就任后汉君主的刘知远,迅即任命武行德为河阳节度使。
契丹主闻报“河阳之乱”,感叹道:“我有三个失误,所以理该天下人叛我啊!我允许各道州郡搜刮钱财,是第一个失误;命北国将士‘打草谷’,是第二个失误;未能及早派中原各节度使返回镇所,是第三个失误。”
契丹文化与中原文化尽管已有多年融合,但毕竟还是两套系统。涉及政治管理问题时,文化传统肯定要在后面起作用。但耶律德光不懂这些,所以他的三个“失误”说,还不过是浮薄说法,远不如张砺以及耶律阿保机时代的韩延徽更明了文化的力量,以及基于文化力量设计的南北分治之政治政策。说到底,耶律德光不过是一代枭雄,距离“政治家”似乎还距离很远。
公元947年夏,耶律德光在撤离中原途中染上热疾,浑身燥热不堪,御医们给他找来冰块敷在胸腹手足间,他还要抓来冰块吞嚼下咽。走到栾城一个叫“杀胡林”的地方时,已经口吐鲜血,病重不起。他命胡人带着酒肉到他病重的地方去祈祷。两天后,史称“有大星落于穹庐之前,若迸火而散”。天上有很大的流星降落到他居住的营帐之前,落地后,像火焰迸发一样消散不见。耶律德光亲眼见到了这一景象。按照他能理解的神秘传说,目睹陨星降落门前,应该是他命亡之兆。但他竟为此而挣扎起来,冲着西方大口吐唾沫,连呼道:“刘知远灭!刘知远灭!”
他试图用这种办法将不祥之兆转移到远在河东、但正准备南下攻取汴梁的刘知远身上。
此事见载于《旧五代史·外国列传》。证明耶律德光对刘知远极为担忧。
但一切已经无济于事。相州屠城一案,已经如天谴一般给他一个现世报。他又挨了两天,在极度烧热烦躁中,极度痛苦地死去。
辽国上京述律平太后已经知道耶律德光生病不起,传下令来,要见人见尸。酷暑,如何保存尸体?有人出了主意,干脆将皇帝做成腊肉。众官同意,于是将耶律德光肠胃内脏掏光,腔子里塞满盐卤,做成了不会腐烂的尸体。这个东西叫“羓”,由于是皇帝被制成了“羓”,所以史称“帝羓”。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